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经济:走出传统式“调结构”误区

http://www.CRNTT.com   2014-02-11 08:41:05  


 
  调结构不能取代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

  文章指出,“调结构”概念长期被泛用,容易掩盖经济中的主要矛盾,经济工作的着眼点往往放在一些指标比例上,使我们在数字上做文章,难免忽略对经济问题的深刻分析。更重要的是,调结构往往取代了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很多亟需推动的改革踏步不前。

  传统式调结构往往是通过行政力量去强行改变各种比例关系,造成越调越乱,越乱越调的恶性循环。以历年来钢铁产业的调整政策为例,我们发现结构调整在实践上导致单纯提高比例、盲目追求越大越好、产能越调越过剩等一系列问题。一些产业政策使得大钢厂一窝蜂上板材项目,长期以来高附加值的热卷价格却卖不过低附加值的螺纹钢、线材;大大小小的钢厂在淘汰小高炉的同时,纷纷上马大高炉,结果产能越来越大;反过来又把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归罪于企业,再一次要求“关,停,并,转”。事实表明,正是过多的干预才导致了钢铁行业的市场信号失灵,价格信号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这样的问题,也常常发生在不断制定的产业政策和新兴战略产业支持计划上,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近年来,出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考虑和光伏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全国各省市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300多个城市致力于发展光伏产业,100多个城市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结果,过度的政策扶持和补贴,不切实际的发展规划,几年时间便把一个朝阳产业变成了过度扩张、产能过剩的产业。

  与此同时,传统式调结构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调结构方式惯用的强制性的计划和行政手段不仅加剧了资源配置的扭曲程度,还扩张了行政权力,违背改革的基本方向。行政权力的扩大使得寻租问题更加严重,增加了腐败风险。政府的过度政策优惠和补贴,产生的寻租空间,使得每一次的结构调整,就是新一轮的对中小企业的挤压,这会逐渐侵蚀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础。另外,调结构往往加剧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不利于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在以GDP为纲的政绩考核背景下,地方政府对于中央的政策往往反应过度,每一轮的结构调整往往引起盲目投资热。

  抛弃经济结构调整的传统模式;厘清新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

  文章表示,在经济改革方向上,新一届政府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贯彻这个精神,我们应当正本清源,抛弃经济结构调整的传统模式,清理认识误区。新时期的结构调整,应当以尊重市场规律为原则,重点应该放在分析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化改革上。

  比如,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是最重要的改革领域,是最需要通过改革的方式调整的经济结构。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让所有的公民享有公平的工作机会和公共服务,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全国劳动力市场有效运转的前提。土地制度的改革,对于保护农民利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动城镇化进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这两项重大经济结构调整,会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再比如,城镇化率是一个经济结构指标,但我们不能以传统的调结构方式做数字上的表面文章,更不能用简单的计划和行政手段来推动城镇化。除了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外,应当以城镇化为中心,系统地设计和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减少和取消在城镇化中过多的行政扭曲力量,坚持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来推动新型城镇化。

  还比如,现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难以为继,产业升级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非常重要。过去的实践已经证明,靠简单的规划战略产业,过度的优惠和补贴,以及政府直接投入,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政府可以对于环保、节能以及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予以鼓励和补贴,对于高端机器设备的引进和装备能力予以支持,但应当减少或避免直接定投资项目定生产规模的做法。政府应当持续加大对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的投入,但更要加快推进这些领域的改革,摸索新机制,探索新制度,建立新规则,从而造就这些领域的持续发展。

  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国际上确实有“经济结构调整”这样的说法。对于这些国家来讲,“经济结构调整”并不是指通过某些手段追求特定经济结构比例的变化,而是着重促进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体制改革”。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