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北京上海该“赶走低端外地人”吗

http://www.CRNTT.com   2014-01-08 11:53:53  


北京著名的“动批”,因产业低端可能需要搬迁
 
  但只要北京、上海的吸引力在那,行政措施就不容易奏效

  事实上,从2011年开始,北京就开始对小百货、小食杂店等17类业态提升审批准入,约涉及30万户商业主体、100万名流动人口。实施“以业控人”的第二年,北京个体户骤降了14万户。有说法称,最早实施“以业控人”的北京市顺义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整顿小食杂、美容美发等“五小门店”和小百货、小建材等各类市场,该区流动人口增速比高峰时期下降40%。

  这种做法真的这么有效吗?恐怕未必。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仍然增加了50.7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增加了31.6万人。统计公报中顺义的常住外来人口(统计局口径)和暂住人口(公安局口径)也仍然在增加,增速也未见比别的地区来的慢。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或许能消灭一些小市场,但无非是让这些市场转移到别的地方,往往是“把一个流动人口聚集区消灭了,周边好几个聚集区又兴起了”。

  之所以“以业控人”效果不彰,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吸引力。且不说北京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集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各项资源都很多,就纯粹以工资而论,不管是高科技还是低端劳动力,北京的工资都一直保持着10%或以上的高增速,不比其他二三线城市来得低,在起点就不同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在北京打工与在小城市打工之间的收入差,实际上在不断增大。就如同前不久被报道的“井底人”,明明在郊区家里有房屋,为什么要在市区的井底生活呢?很简单,因为在这儿能挣到钱,回到村子里就挣不到那么多。相比起“蜗居”、身为“蚁族”、“鼠族”的痛苦,能赚钱是第一位的,这就是为什么“以业控人”这样的行政措施难有成效。

  ■ 何况,“以业控人”本来就缺乏理据

  谁来确定大城市要什么人才,不要什么人才?

  在“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前提下,“以业控人”的目的就是尽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留下高级人才,而不是“低端劳动力”。留下更多的高级人才,对于政府而言,这个想法自然无可指责。然而,一旦政策落到需要政府通过各种细则来决定“谁是人才”、“谁可以落户”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学者李华芳指出,政府的标准不可避免会倾向于可以衡量的高标准,而忽视城市作为一个自发秩序的扩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尽管这些人并不一定符合政府的人才标准,但却是市场不可或缺的部分。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上海陆家嘴既需要懂金融知识的专业人士,也需要卖大饼油条的“人才”,但往往卖大饼油条就达不到政府的人才标准。

  这种通俗化理解并非夸大其辞,许多地方政府,甚至是在人才引进情况十分不明了的情况下,就拍脑袋上马各种“产业基地”,而这种新建的“产业基地”,要真正能吸引人才前往,往往就最需要所谓的“低端劳动力”,“五小门店”,才能形成聚集效应。把“低端外地人”赶跑了,高端产业也未必建得起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