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苏立文:商业化元素对中国艺术破坏过大

http://www.CRNTT.com   2013-10-10 12:48:19  


 
中国缺乏对于西方艺术品的收藏

  苏立文:我们这些不懂行的人被中国人称作外国佬,我们对中国的艺术,中国的文化和中国博物馆的收藏,非常非常的感兴趣。在欧洲和日本的博物馆里面,它们有大量的对中国艺术的收藏品,收藏得非常详尽,数量也比较多,但是在中国的博物馆里面,有没有对西方的艺术的收藏呢?我好像没有看到,在中国好像没有对非中国艺术收藏品的收藏。

  当中国的收藏家和博物馆的负责人,到国外去去购买艺术品的时候,他们感兴趣的几乎全部是中国艺术品的藏品,基本上没有收藏过任何西方的经典美术精品。反过来,西方的学者、艺术批评家、艺术收藏家和学生,他们来到中国,对中国艺术进行很多的很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是从西方人的观点、从西方文化的观点来看待和研究中国艺术的。反过来,有多少中国的学者和中国艺术史的学生来对西方的艺术进行研究,而从中国艺术史评判的标准来对西方艺术进行研究呢?我们中国艺术家和批评家们怎么样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待我们西方的艺术作品,这样会对我们西方的学者有很大的帮助,这使我们能知道一下西方人怎么看待中国的艺术作品。

  现在我看到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艺术交流和相互的评价批评正在进一步不断的提高和加深,不过同时在这方面也有进一步需要做的很多空白的领域,有很多的工作。

  李磊:刚才苏立文教授比较简洁地介绍了他对中国艺术以及他的人生历程跟中国的关系,我听了以后非常之不过瘾,因为我们觉得要请教苏教授的问题太多,因为我们谈话设置的关系,我要做一个简短的回应,陈老师也会做一个简短的回应,更多的时间留给大家提问,在提问的环节当中,大家可以激发出一些思想的火花,但是也可以更多的向苏教授请教。

  我回应苏教授的前一段发言,有几个观点。他说到现代西方国家的博物馆有很好的中国艺术的收藏,而我们中国目前还没有,确实是这样,这个我觉得是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因为确实是从我们中国明朝以后就开始锁国,一直以泱泱大国而自居,并不很重视西方的文化的走向,当然他们对艺术更不谈了。再往后就是衰落,衰落以后没有这个机会。实际上我知道目前很多中国的收藏家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文化爱好者,他们是在收藏西方艺术的,当然还不能形成一个很系统、很庞大的收藏,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很多,我看差不多二三十岁的朋友,当你们到四五十岁的时候,一定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热情去收藏很多西方的艺术,这里又引申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看东方和西方的艺术?

  三十多年前,当1978年中国开始向西方打开大门的时候,我们所面临的是一种非常痴狂的吸纳,饥不择食的吸纳,那时候我记得我十几二十岁,所有能够看到的书籍,能够接触到的观点,都去吸纳。经过十几二十年之后,就开始有意识的选择,呼应苏教授的一个观点,他说你在艺术判断,在写评论的时候,不一定要提一句现成的理论,你应该多根据自己的观察,根据自己真实所见的东西提出你的判断。他在几十年观察中国文化、美术发展过程,包括今天我们特别跟大家提出的20世纪中国艺术和艺术家,可以发现他的一个自学精神,他是真正把自己投入到这个社会和所有真实发生的事件当中去吸取资料,他有田园考古式的精神,归纳起来形成判断。当然这个判断不一定完全符合我们每一个人的观点,他也是一家之言,但是他的这种精神以及他基本的准确性是毫无疑问的,也不能简单地说他是一个西方人的观点,我觉得他总体上是一个客观的观点。

  另外还有一个想法,再过五十年,我们看东方西方文化的时候怎么看?我觉得那时候地域的这种差异会越来越小,而更多的是个体的差异,这是我的观点,所以可能再过一段时间,我们不会过于强调东方和西方,因为东方和西方是由于经济的原因,由于信息交流的原因,由于空间的原因所造成的这种落差,我们会去强调这个是东方,那个是西方,我们去强调这个差异性。但是随着我们现在信息这么发达,交流这么迅捷,我们这种时空的差异会减小,相反个体的差异会显得更加的重要,所以我觉得下一个阶段,我们可能更多的去观察一个个体艺术家或者个体文化,他基于个人的经验所创作和提出的一些艺术作品和感受是不是能够感动大家,而不会过于注意它是发生在伦敦还是发生在上海。这是我的观点,谢谢大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