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话历史:宋仁宗的仁

http://www.CRNTT.com   2013-10-04 09:26:37  


宋仁宗
  中评社北京10月4日讯/赵祯是宋朝第四位天子,公元1022年登基,在位42年,是两宋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天性仁爱宽容,政治清明简缓,国家繁荣发展。仁宗优容厚待士大夫,崇尚文教,促进了刚毅正直士风的养成。后人对“仁宗盛治”追思不已,不但是对君圣臣贤、政治清明的渴望,更是对士大夫独立奋发精神的肯定与赞颂。 

即位之初的纷扰

  宋真宗赵恒驾崩,遗命由皇后刘氏、宰相丁谓等辅政,时年14岁的赵祯继位,改元“天圣”。“天圣”隐藏着玄机:天,即二人,意味着皇太后与皇帝二位圣人共治天下。史称,刘氏才能卓著,垂帘听政期间,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新皇帝在她的羽翼之下成长,默默学习着治理国家之道。

  赵祯有着一颗与生俱来的仁爱之心,宽容臣下,体恤民生疾苦,很快就赢得大臣们的尊重。天圣四年,江州太平兴国真君庙神像的金冠被盗,地方官员上书请求重新制作。赵祯说:“庙宇地处偏僻的山谷之中,用黄金制作神像妆饰,是引诱老百姓犯罪,使人受到严厉的刑罚,应该用铜作冠而用金粉涂上去。”宰相王曾私下感叹道:“皇帝忧虑百姓可能因盗冠犯罪,废去用金,可称得上‘仁’啊!”

  刘太后对赵祯的保护可谓无微不至,在其即位之后、未立皇后之前,都不许离开她的周围,婚姻大事也一手包办。郭氏、张氏两位美人同时入宫,赵祯很喜爱张氏,想将她立为皇后。刘太后一定要立郭氏为皇后,他只能尊重太后的旨意,而将张氏封为才人。事实证明,在择偶方面,赵祯的眼光要比刘太后准得多。

  郭后始终得不到皇帝的欢心,郁郁而终。张妃圣眷优厚,在危急关头救了皇帝性命。某年闰月十五,皇帝想在宫中张灯结彩庆祝,张妃认为会引发不测之事,极力阻止。三日后,几名卫士乘着夜色翻墙潜入宫中,想要刺杀皇帝。事起突然,赵祯想要闯出宫避险,张妃却命令闭门坚守,派宫女迅速前去通知守卫护驾。刺客杀到福宁殿,砍伤宫女,哀哭声传遍大殿。太监恐怕皇帝受惊,谎称:“只是大宫女教训小女孩而已。”张妃大声斥责道:“反贼在殿下杀人,皇帝已经知晓,正想出去避难,你还敢欺瞒!”她料定反贼必然会放火,就让太监、宫女们准备好水救火。贼人果然放火烧帘,但随即被大家浇灭。为鼓励太监奋勇战斗,张妃亲自剪下他们的头发,许诺平定叛乱后,以头发为证,大加封赏。于是,太监们出死力保卫,援军到后,反贼悉数被擒。

  刘太后挟真宗遗命,又有宰相丁谓相助,群臣不得不听命,但深感不满。太后在朝廷之上问武则天是怎样的人,宰相鲁宗道答道:“武则天是唐朝的罪人,几乎危害江山社稷!”太后无言以对。当时有人上书,请为刘氏按天子之礼立七庙祭祀。刘太后问宰相意见,鲁宗道强烈反对:“不可!如果刘氏立了七庙,皇帝应该用什么规格的礼仪呢?”

  十年之后,赵祯24岁,改元“明道”。“明道”同样暗藏玄机:明者,日月也,皇帝是日,太后是月,日月同辉,光照天下,太后垂帘听政还没有结束。明道二年,太后病死,临终时遗诏要将杨太妃晋封为太后,“皇帝与太后裁处军国大事。”老太后死去,新太后又登场听政,诸臣不愿再沉默,御史蔡齐直截了当地质问:“皇帝已经成人,熟悉国事,怎么还能使后宫相继听政?”宰相丁谓哑口无言。范仲淹、庞籍、薛奎等忠直之士纷纷上奏大加反对,显示出宋朝士大夫以国为己任的自信精神。八十余年培养出的士大夫集团,不愿只做皇权的附庸,要与皇家共治天下。迫于群臣压力,第二天,遗命便删去“皇帝与太后裁处军国大事”,皇帝亲政。

  年轻的赵祯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差点影响皇族内部团结。当时有流言蜚语传荆王赵元俨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元俨是宋太宗的八子,亦即小说戏曲中盛称的“八贤王”,地位无比尊崇。内侍臣抓捕了谣传八贤王造反的人,严加审讯,株连数百人。皇帝愤怒之极,下令彻查,然而案件无端而来,无从查起,有关部门不知道如何是好。整个京师宗室、官员、百姓都惶恐不安,人人自危。御史蔡齐说:“此案不过小人无知造谣,不值得您劳师动众地调查处理。而且事情闹大,荆王心中也会不安,不知陛下是不是借故除去他。”一夜之间,三次上书,皇帝终于明白,只鞭打了几个人而已,大事化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