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两岸关系的新视角

http://www.CRNTT.com   2013-09-20 04:31:32  


图片为法鼓山大殿匾额“本来面目”,由圣严法师亲题,作者供图。
  中评社北京9月20日讯/大陆学者成庆年来往台湾法鼓佛学院访问四月,观察所感,以为对两岸关系的认识获得了一个新的视角,日前撰文《佛教徒眼中的两岸关系》,内容如下: 

  去年夏天准备来台湾自由行之前,家中老父专门来电,叮嘱各项事宜,不知怎的,话题直转而下,集中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电话那头父亲慷慨激昂,提防国民党“反攻演变”之野心云云,吾也不敢太过拂逆,只能诺诺应答。

  仔细想来,抛开他们那代人被灌输的国际知识背景之外,之所以如此关注两岸问题,或许是因为当年的意识形态教育,已经让美帝、苏修等等符号,一起建构起他们的基本思维框架。

  这样的观点今日听来虽颇为好笑,但有其历史的原因,或许应予以充分地体谅。只不过,在今天的两岸关系问题上,虽然这种僵化、陈腐的“敌我论”早已如化石一般,难得一见,但在青年一代人的脑海里,对于两岸关系的思考未必就比这种“敌我论”高明太多。笔者曾给大二本科生作过一次关于台湾政治文化史的讲座,本意是试图让这些年轻人置换一下角色,去体会对岸人民对于自身认同的感受,从而唤起一种真实的“同情性理解”。但学生们的提问却最后基本上聚焦在“打不打”、“怎样打”的军事策略上,恍若每个人都成为三军统帅一般,令人苦笑。当我们讥嘲前辈们的“两岸观”时,今天的年轻人也只不过流行各种变形的“收复论”、“武力统一论”等等,我们已很难说,这几十年的教育就进步了多少。

  当然,本文并不打算检讨地区政治关系问题,而只想说,在今天的政治、社会环境中,从观念上看似乎相当多元,但在许多问题上的看法上,我们与父辈们一样贫乏与教条。为何?从根本上来看,我们看待他人的角度莫不是从一己之好恶着眼,所以无论是人与人,抑或是群体与群体,乃至在国际、地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都只能简单地落入“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中。或许值得思考的是问题是,我们能换个角度去审视两岸关系吗?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