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滇西远征军寻访:付心德,115岁的抗战老兵 | |
http://www.CRNTT.com 2013-04-14 10:03:45 |
抗战后的曲折岁月 付心德老人原籍河南项城,1901年生,现年115岁,为现今国内还活着的最老抗战老兵。 付心德老人原籍河南项城,1901年生,现年115岁,为现今国内还活着的最老抗战老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地风俗,对80、90岁以上的老人,人们一般都给其虚涨3岁,以示崇敬。所谓人增福禄寿添岁嘛。付心德少年时在本地教会医院跟一英国传教士学得西医,17岁时投军,参加过军阀混战,抗战后,随军队转战南北参加了不少大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滇西反击战等。在部队时又在江苏沙家浜学得中医。在南京会战时见过蒋宋夫妇,那时他们每月都要到医院看望伤兵。付心德老人身上也有一处战伤,其鼻梁也在南京会战时打断,至今还常流鼻血。我注意到老人的鼻子很长很挺拔,但在鼻梁处有一个奇怪的隆起,想必是后来接上的。1944年滇西反攻时,老人已是宋希濂麾下的十一集团军71军87师259团少校医官。这是老人最后的军衔,多年以后,龙陵本地人都称老人为付医官而不叫其名。据付大哥介绍说前些年一些也参加过抗战的老兵,见到他们的付医官,还会微微颤颤地、悄悄地立正、敬礼。人要能看见,那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场景。 1944年的滇西大反攻,以完胜日本人而胜利结束,这是近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把外国入侵者干脆利落地打出国门。那时的中国人自豪啊,国军中那些在血与火的拼杀中幸存下来的农家子弟,渴望着回家过和平的生活,铸剑为犁,男耕女织。而像付医官这样精通中西医的青年军官,梦想不外乎是用手中技艺悬壶济世、救民病痛。滇西抗战结束后,这个河南人落籍龙陵山清水秀之地,娶当地女人为妻,并开了一家诊所。他幸运地躲过了国共内战,和平恬淡的生活在边陲小城像春日复苏的大地,让人充满希望。付心德的女人虽然只是个皮鞋匠之女,但其家族也有非凡之辈,她的叔公曾是云南第一批地下党的负责人,还是李大钊的学生,可惜三十年代被杀于昆明。 但就像季节轮替一样,生活的道路有时转眼就出了差错,轮转到肃杀的寒冬。1950年以后,随着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掀起,那些当年站错了队的国军老兵,厄运降临。不要以为边疆地区天高皇帝远,就远离了政治风暴。当时搞“政治边防”,历史问题要搞得“像玻璃板一样透明。”而参加过抗战的国军老兵如何说得清他们当年的历史!他们一概被称为“国民党的残渣余孽、”“旧军官”。付心德老人本来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在县建筑队医务室当医生,那时龙陵县还缺医少药,上面念其医术精湛,有意让他做县卫生院的院长,但付心德不愿当官,只想在一个小小医务室过安宁的日子。这也让他落下一份不信任:对抗新生政权。随着各种政治运动纷至沓来,他的命运急转直下,批斗劳改自然是家常便饭。傅大哥还记得那时他父亲被批斗时身上要背块白布,上写“国民党残渣余孽,癞子兵、痞子兵、反革命、旧军官”等,也戴过高帽子。后来付心德老人被发配到松山脚下劳改,松山扼滇缅公路之锁钥,当年滇西反攻战役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通滇缅公路,赢得国际援华战略物资。十一集团军以数个师的兵力、在美军飞虎队和参谋团的协助下围攻松山,血战三个多月、阵亡近万人才攻克松山天险,全歼日军一个联队,是日本人自己承认的在整个二战期间三次“玉碎战”之一。这个中国军人当年扬眉吐气的战场谁会想到会成为这些抗战老兵的劳改之地呢?那期间付心德的妻子气病交加,瘫痪在床。那是付家最黯淡的岁月,付大哥说他13岁就到建筑队挑沙灰了。 但这些都还不是付心德老人最生不如死、命悬一线的时刻。他曾3次被拉去陪杀场,排枪响过之后,别人都倒下了,他却直挺挺地跪在那里。如是者三,让人情何以堪?命又何以堪?以至于老人晚年糊涂时会忽然冒出一句:“要杀就杀,作为男人,要有血性和骨气。”付大哥说他也是听到老人说这些话时,才知道父亲还有这样的恐怖经历。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