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台湾曾经的媒体与文艺管制

http://www.CRNTT.com   2013-01-08 12:18:10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台湾经济逐步繁荣,民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于是社会的“享乐之风”开始流行,一些报刊和书籍登载色情小说来吸引读者。——这当然和国民党高层主张“勿忘在莒”的克难精神相违背。于是,国民党高层在文艺、新闻界掀起了一场台湾版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名曰“反三毒”。三毒指的是“红、黑、黄”。“红”是“赤祸”,就是亲共的宣传;“黑”则指新闻界挟媒体公器勒索政商人士;“黄”当然就不必解释了。——可是,上至媒体老总,下至普通百姓根本不买账,逐渐开放的社会里,人们有消费“黄”的权利么,台湾文化与新闻界的“扫黄”不了了之。
 
挡不住的溪水 
 
  雷震主办的《自由中国》因宣扬民主被封
 
  国民党在台湾管控舆论的标志性事件是1960年的“雷震案”。著名政论家雷震主办的《自由中国》因宣扬宪政民主、自由人权,触怒了蒋介石,导致杂志被封,雷震被判刑十年。1970年雷震出狱后,看到当时台湾媒体的言论比自己被捕时大胆得多,当局也无可奈何。感叹自己十年牢“白坐了”。——雷震的牢怎么是白坐呢?如果不是他这样的人牺牲自己去向国民党的舆论管制抗争,言论的空间怎么可能自行拓宽?

  雷震入狱后的第二年,逢六十五岁生日,好友胡适手书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桂源铺》相赠:“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这正是国民党在台湾企图管住文艺和新闻的必然结局。

  言论宜疏不宜堵。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就认识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然而历朝历代总有一些当政者,认为自己是例外,可以做到成功地、长久地“堵塞”。而台湾曾走过的路证明:历史没有例外。
 
  言论宜疏不宜堵。两千年前中国古人就认识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历朝历代总有一些当政者,认为自己是例外,可以做到成功地、长久地“堵塞”。而台湾曾走过的路证明:历史没有例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