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张云:中日关系的再正常化

http://www.CRNTT.com   2012-09-02 08:41:58  


 
  首先,双方出于战略需要匆忙签署条约,留下很多的问题导致政治关系正常化不完全。1972年,中国从反苏联美的大战略出发,决定尽快同美国在远东的最大盟友日本恢复邦交。日本同样因为中美苏三边战略格局变化匆匆改变对华政策态度。由于中国没有参加日本战后处理的旧金山和会,很多历史问题的处理中国没有参与其中。事实上,1972年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机会,但是由于服务大战略需要关系尽快实现正常化优先的思维错过了机会。据日本资料显示,田中首相在同周恩来总理会谈中曾经提到钓鱼岛问题的处理,周恩来当即表示这次不谈这个。如果这个记录属实,至少说明中日领土争端的问题在邦交正常化过程中是被战略性地忽视了的。

  第二,1972年正常化属于中日政治精英的政治决断,但两国民众之间的情感正常化是不完全的。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参与者人数非常有限,特别是中国方面基本上是毛泽东一人决策,周恩来负责具体执行。整个过程在双方有限的政治精英交涉中完成,民众没有能够有机会参与中日最初和解的过程,这一点与战后的德法和解的进程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毛泽东的绝对权威以及把日本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和广大日本人民分开的说法,让中国国民接受了这种完全自上而下的外交决断。之后的事实证明,这种缺少双方民众参与的日中和解很不完整。

  第三,“72年体制”带来的主要成果是中日经济关系的正常化。在过去40年的时间里,中日经济相互依存有目共睹,英广全球服务(The BBC World Service)在2011年3月的调查显示,对于中国的经济实力增加的担忧,日本是发达国家中最低的——意大利最高接近60%,加拿大55%,美国53%,法国52%,德国52%,韩国49%,澳大利亚47%,墨西哥43%,英国41%,日本30%。这一方面说明中日经济关系的高度互惠,但也证明了单纯的经济关系加强并不会直接转化为政治关系好转和社会联系紧密,后二者需要双方特别的努力才能够实现。

完全正常化的不可能

  当我们抱怨中日关系正常化不完全的同时,不能忘记中日关系本身内含的一个悖论,即中日关系完全正常化的不可能性。为什么这样说?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日本,中日关系都不是普通的双边关系,而是非常特殊的复杂关系,讨论中日关系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那样的敏感。历史上悠久的文明和在亚洲的无敌地位加上现在的大国地位的“大中华”始终让日本感到有自卑,而日本侵华历史又让中国人总是不能抹去被“小日本”逼到差点亡国灭种的边缘的耻辱。中日双方谁都不愿意居于对方的下风,这些又同两国的民族主义相结合,使得双方在审视对方的时候总难以避免感情色彩和不那么宽容。而在各自国内谈论对方的时候始终存在着政治风险,对于“聪明人”来说,要在中日关系表态批评对方往往在政治上意味着安全或至少不会出错,这种思维客观上也反映了中日关系的不正常。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