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郑永年:当代中国外交的文化地缘环境

http://www.CRNTT.com   2012-02-08 08:58:59  


 
中西文化的包容性与排他性

  对国际关系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中国和西方对主权国家概念的不同理解了。主权概念兴起于西方,传播到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尽管主权的概念来自西方,但在中国做了根本性的转型。西方的主权国家概念里包含有“同质性”和“趋同化”的意义,因此西方国家总是努力想改变其他国家的政体形式,使得其他国家形式和西方的趋同。这明显表现在西方向非西方国家推行“民主自由”政体的努力上。很多年里,西方的“人权”高于“主权”的概念也仅仅是西方文化的表现。

  与此不同,中国人所理解的“主权”仍然具有浓厚的“和而不同”的传统。中国人所理解的“主权”意味着一个国家不应当欺负另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不应当强求其它国家接受自己的各种制度形式。多样性事物的共存成为中国国际关系的理想,即所谓的“和而不同”,或者“和谐”。当然,这是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这个理想是否能够实现,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不很重要。

  历史上,基督教文化和穆斯林文化都想互相改变对方,结果导致了无穷的冲突和战争。直到今天为止,这两种文化的冲突还在继续。同样,他们也在互相竞争,扩大各自的影响力。西方基督教文明起于地中海,从地中海开始一路扩张,先占据了大西洋两岸,现在又扩展到太平洋和印度洋。和穆斯林相比,基督教文化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其扩张往往和以“民主自由”为核心的政治意识形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和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而穆斯林文化从表面上看受九一一事件的影响而处于劣势,但实际上也在快速扩张,并且是和平的扩张。穆斯林信仰不仅已经扩展到原来非穆斯林地区,而且也通过不同方式,深入到了原来基督教为主体的区域即北美和欧洲。

  中国在历史上尽管也和其他国家发生过冲突甚至是战争,在国内也发生过不同教派之间的冲突,但从来没有出现过像基督教和穆斯林两种文化之间那样大规模的冲突和战争。作为世俗文化,中国成功地吸收消化了佛教文化,甚至连最具有特性的犹太教也没有能够避免被中国文化所整合。今天尽管从意识形态上说,中国还是继续拒绝西方宗教,但这并没有妨碍中国主动和西方融合。尽管中国官方的努力抵制,宗教实际上已经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的意识形态如何容纳宗教?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管怎样,在处理和西方的关系上,中国避免了苏联的选择。苏联选择了和美国争霸,而中国则不仅选择了不和美国争霸,而且选择了和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接轨。苏联和中国作出不同选择背后的理性,来自两种不同的文化,即俄罗斯民族的宗教文化和中国人的世俗文化。

  十多年前,笔者曾经提出,“中国外在的挑战首先并不是美国,而是现代资本主义和民主政体合二为一的世界体系。这个体系所具有的无限扩张力正在毫不留情地把世界上各个不同类型的经济体和政治体吸纳进去,变成其内在的部分。而美国刚好处于这个体系的中心,是这个体系扩张的领导者。美国的扩张性并不主要取决于哪一个政府或者哪一个总统,而更多的是受这一体系的驱动”(见“世界体系、中美关系和中国的战略考量”,2001年)。这个情形现在不仅没有变化,反而在变得越来越具有现实性。

  随着美国把战略重点转移到亚太地区,随着代表中西两种文化的两个主权国家之间互动的增多,它们之间冲突的可能性也必然增多。如何应对这种文化地缘转移给中国外交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这是中国今后数代人要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很显然,这种挑战远远超出了外交领域。外交领域所能做的仅仅只是努力减少不同文化所能造成的文化“误解”,和增进文化间的互相了解。中国要真正应付这种文化地缘所带来的压力,就只能等待中国文化的真正崛起,一种既体现自己价值又能容纳西方价值的新文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