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国:谁来“南巡”?

http://www.CRNTT.com   2012-01-21 09:50:22  


 
社会参与决定改革成败

  除了地方政府层面,地方动力更应当关注社会的参与。没有社会的参与,顶层设计不可能科学。在改革领域,无论是经济、社会和政治,都会涉及到社会,因为所有改革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社会。如果没有社会的参与,很多决策在表面上看可能非常理性和科学,但实际上却脱离社会现实,并不能反映社会现实的需求,最终可能流于空想。

  不管一项改革是通过怎样的顶层设计,如果没有社会的参与,就不可能实施下去。改革需要社会的接受度和支持。这一点在中国尤其显得重要。很多政策往往是自上而下制定,但往往是只停留在口头和口号上。尤其是当受到地方政府和官员的阻力时,中央政府可说是毫无办法来克服地方阻力。任何改革,没有社会的大多数的支持,就很难超越既得利益,而得以实现。

  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参与可以影响目前的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国各地地方差异大,中央政策不可能一刀切地在各个地方实施。这就给地方政府创造了客观条件去实践各种地方改革。在没有社会的监督下,地方官员的改革可能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只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前途。要遏止这种情况,就需要地方社会的参与。社会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会迫使地方官员具有长远的利益考虑,而非短期个人利益所驱使。

  同样重要的是,社会参与可以解决如何制约地方官员的权力问题。中国目前的情况是,随着党内民主的实施,中央层面领导人所受到的制约越来越多,但地方仍然没有发展出有效的制约机制。地方“一把手”腐败、权力滥用,仍然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缺失社会参与的情况下,地方“一把手”大多可以成为“土皇帝”,至于是不是真成为“土皇帝”,则取决于地方领导人的自我约束。但自我约束是很不可靠的。因此,要避免地方坐大,还必需实现社会的参与。

  更为重要的是,没有社会的参与就没有改革的压力。没有改革的压力,各级政府绝不会有改革的动力。邓小平“南巡”就是从地方、从社会寻找动力的典范。

  今天,与其说呼唤强人政治,倒不如执政党领导集体作一次集体的“南巡”。在很多年里,中国政治领域曾经流行“红色旅游”,从革命的源头来寻找执政党的灵魂。“红色旅游”达成了共产党不能忘本、改革要以人为本的政治共识。但是,解决问题必须是面向现实,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如果不想被革命,那么唯有改革。改革,也只有改革,才能拯救改革,拯救社会,拯救执政党本身。走向社会,执政党就可以获得无穷的改革动力。邓小平的“南巡”就是这样做的,就是要在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来寻找改革共识、改革目标、改革动力。在邓小平“南巡”20周年的今天,人们期待着执政党能够再次寻找到改革灵魂,再次杀出一条血路,把中国的改革事业推到下一个阶段,以实现执政党“立党为公”的理念。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