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民族唱法”,四不像唱法? | |
http://www.CRNTT.com 2011-12-15 10:51:45 |
二、“民族唱法”概念本身是音乐比赛的产物 ——“如果演员根据自己的类型自由报名,分开比赛也行,搞西洋唱法和民族民间唱法的分别参加这两类唱法的比赛,若觉得这两种都不行也可自己归到流行歌曲的演唱去,听众也好鉴别”。——1983年上海青年独唱比赛中,“民族唱法”概念第一次被提出 1983年上海青年独唱比赛中为统一比赛标准,“西洋、民族、通俗”概念诞生 1983年上海市文化局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青年演员独唱评奖活动,鉴于诸多参赛歌手的演唱方法、技巧和风格各异,一时间大赛组委会难以准确界定相互间的差别和等级。参加评委工作的音乐专家在听取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教授的建议时,周小燕便依据中国当时声乐界的现状和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初步提出了以“西洋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方式进行分类的方法。大赛组织者便采纳周小燕的建议,在比赛时按照这种方法将参加比赛的选手分成“西洋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唱法类别分别进行比赛。“三种唱法”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了出来。 “民族唱法”概念被媒体传播,并被央视“推广”沿袭至今 “三种唱法”的分类方法出现后,逐渐被各地举行的声乐比赛所采用。1986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把这种声乐比赛的分类方法正式引入到比赛当中,这就意味着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的“三种唱法”得到官方和社会舆论的认可,并延续至今。从此,“三种唱法”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并成为约定俗成的称谓而广为普及,乃至成为音乐院校中的专业名称。 三、该唱法是不到百年历史的“人工拼凑” ——既非民族,也非原生,不知不觉中被普遍接受为传统文化部分的“民族唱法”背后的演唱方式,实际上是一个历史不过百年的“人造物”。作为艺术品,“民族唱法”这一流派之所以称之为“民族唱法”,能够嵌入“传统”中,是靠权力自上而下约束形成了一种精巧的、有效率的“工艺流程”。 民族唱法最初源自民国时代的“流行唱法”:周璇等人将小调融入西洋美声唱法 民国时代曾出现过以周璇、周淑安、俞宜宣、周小燕和张权等人为代表的“民歌热”,在老电影、老唱片里比比皆是,其中《跑马溜溜的山上》、《牧羊姑娘》、《绣荷包》至今还能觅得一二。其唱法本身,则是以西洋美声为基础,将江浙一带的民歌小调融入其中。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