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李登辉否定“九二共识”不啻是否定自己

http://www.CRNTT.com   2011-12-13 09:01:53  


 
  马英九此言,全都是依据事实讲话,而且甚至把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功能都奉送给了李登辉。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如果不是李登辉当年顺应历史潮流,先后成立“国统会”、“陆委会”和海基会,并在“修宪”的基础上,制定《两岸关系条例》,就没有海峡两会进行协商的基础。而且,如果不是李登辉派出其亲信苏志诚,先后前往香港、澳门、珠海,分别与曾庆红、杨思德、许鸣真等人秘密会晤,就没有一九九二年的香港会谈及“汪辜会谈”。人们对于此时的李登辉在两岸关系的作为及贡献,仍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马英九说,“九二共识”是李登辉时代种下的根,完全没错,这个“根”就是“国统会”定下的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一九九二年八月一日“国统会”第八次委员会议的重点议程,就是确定台湾当局关于“一个中国”的表达方式。会上先后有十位委员发言,其中有人从“左”的角度,质疑一旦通过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等同于提倡“两个中国”甚至“一中一台”;也有人持“右”的立场,反对将“一个中国”明订在事务性或常性的议题中。而“行政院长”郝柏村和“陆委会”主委黄昆辉,则由于负有推动政务之责,认为若不直接面对中共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挑战,两岸事务性协商就或将无以为继,因而力主不妨以“各说各话”方式,寻求突破协商僵局的可能性。最后由“国统会”主任委员李登辉接纳郝柏村和黄昆辉的建言进行裁示,请求与会委员通过此案,再经由研究委员对若干文字进行修改,终于完成关于“一个中国”涵义的定义。

  在“国统会”通过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之后,就为海基会于同年十月下旬在香港举行的海峡两会文书认证协商的过程及后续函电往来过程中,最终确立“九二共识”,提供了政治基础和法源依据。因此,由黄昆辉核定并授权海基会主谈代表许惠佑在谈判桌上提出了对协议中有关“一个中国”的五种表述方式:一、双方本着“一个中国,两个政治实体”的原则;二、双方本着“谋求一个民主、自由、均富、统一的中国,两岸事务本是中国人的事务”的原则;三、鉴于海峡两岸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在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咸认为必须就文书查证(或其他商谈事项)加以妥善解决;四、双方本着“为谋求一个和平民主统一的中国”的原则;五、双方本着“谋求两岸和平民主统一”的原则。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