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夏斌:当前的经济局势与政策取向

http://www.CRNTT.com   2011-07-12 08:30:51  


 
  二、如何应对困难局面

  文章认为,从经济逻辑说,针对前两年多投放的货币,即目前高达76万亿元过度的货币存量和最近物价上涨的压力,毫无疑问,理应紧缩货币;针对危机后全球需求的减弱、中国自身过度投资的不可持续,要追求中国经济未来持续稳定的增长,只能加快消费的增长。但货币紧缩后,消费增速一时跟不上,或消费的增速不能及时填补出口与投资增速的下滑,其结果必然是经济增速的下滑。因此这时市场上产生“硬着陆”的担心和对宏观政策“转向”的期盼,也就不足为奇了。面对这种局面,怎么办?

  在抉择下一步的宏观政策前,必须厘清以下三点认识:

  第一,什么叫“硬着陆”?最近市场上对“硬着陆”的议论较多,但对此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定义。作者认为,经济增长减速多少本身,并不能足以解释是否“硬着陆”。在中国目前,观察是否“硬着陆”,关键看两条:即当采取宏观紧缩政策后,经济增速出现放缓,一是是否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包括因为失业率的提高);二是是否直接影响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只要整个金融体系是基本稳定的(个别小金融机构经营困难是自然的市场现象),社会是基本稳定的,就不必担心“硬着陆”。由此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否“硬着陆”,实际上不能仅仅看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还要看对失业人群的再就业、失业保险、失业救助、社会保障等各项财政政策的落实情况。

  第二,如何理解“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调控物价”?毫无疑问,把调控物价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既有利于解决周期性问题,也有利于解决结构性问题。但是如前所述,由于物价问题的复杂性,即使通过这轮货币的紧缩,物价上涨中的货币性因素减弱后,今后由结构调整、价格改革和工资上涨等因素引发的物价温和上涨,仍会持续一个时期。因此,政府决策和市场应对此要有个平和的心态和政策上的准备。即面对可能出现的温和的物价上涨,政府需要及时出台政策,以重点帮助低收入群体确保实际生活水平的不下降。唯有这样,才能实现物价温和上涨时期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第三,具体怎么把握“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的关系?三者之间,谁主谁次、谁先谁后?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根本找不到理想的答案。唯一的答案,中国仍应延续自身过去30年改革开放取得“人类经济奇迹”过程中的主经验、主旋律,即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的关系。把握好调控与改革的力度,讲究各项政策的平衡艺术,这是对中国政府决策的最大挑战。同时也要树立信心,因为比较过去特别是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物质条件和财力基础,能较好地把握三者间的相对均衡。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转变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结构调整,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那么,当前中国最大的结构问题是什么?在危机后经济全球化的新阶段,面临外需的减少,中国经济要想继续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必须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加快推进大国经济体以大国消费为主导的结构调整。然而,中国迄今为止的增长模式、政策框架、执政经验及其最后体现的经济结构特征,都是与原来保持两位数高增长及其路径相吻合的,应该说,这本来也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面临新的经济局势,过去曾有效的政策框架和部分的执政经验,已难以培育结构转型要求下消费主导的新增长动力源。而且在这一轮宏观调控下,原来高涨的“房地产市场——土地财政”的增长轨迹,已使各地方财政捉襟见肘,难以支撑或根本无暇再去培育消费增长的新动力源。一个明显的迹象是,当眼下货币稍紧,经济增速稍有下行,社会相关方面已承受不了。因此,如何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源?靠各级政府原有分配投资资金的政策框架与经验,肯定不行。必须靠市场去解决。政府必须“往后退”,逐步减弱行政措施的作用,“放手”市场。因为市场的形成有利于结构调整。要进一步促进市场的形成,必须深化资源价格改革、财政改革、社会融资体制改革和以行政审批为主的各项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保持社会、经济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改善宏观调控,通过培育市场促进结构转型,这是当前在发展方式转变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中所必须予以充分关注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