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对外投资陷入“市场失灵”

http://www.CRNTT.com   2011-06-09 08:07:04  


 
  于是乎,矛盾出现了: 一方面,中国的海外资产结构毫无疑问亟须调整;另一方面,这一目标无法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实现。换句话说,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出现了 “市场失灵”。

  文章认为,引起“市场失灵”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存在强烈的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如果没有每年5%-6%的人民币升值预期,相关海外投资的风险和回报的评估就会完全不同。

  所以,一个理想状态应是,汇率调整到位,单边升值预期消除,资本流出流入更多取决于投资本身的风险和回报,而不是受汇率这类宏观因素左右。

  然而,现实和理想状态还有很大的距离,而且短期内看来无法消除。具体看,如果当前渐进性升值策略不调整,人民币的单边升值预期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无法消除。

  文章表示,从经济政策学角度可以这样理解:经济中已经存在的“扭曲”(即强烈的单边升值预期)使系统处于一个“次优”的状态。如果要使“次优”的系统实现“最优”的目标(即降低官方外汇储备比重),需要向系统引入新的“扭曲”因素来抵消现有“扭曲”的影响。套用一句俗话就是“以毒攻毒”。

  这样的分析思路要求公共部门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进行对外投资,以期实现中国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海外资产的最优配置。这样的策略虽然是非市场化,而且是“次优”的,但可以帮助实现“最优”的结果。

  第一,这一策略的目标是战略性的,为实现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海外资产最优配置,而不是个别投资项目微观回报。

  第二,这一策略的执行主体是公共部门。当然,具体投资操作不必然由公共部门自己来进行,可以外包给符合资质的专业投资机构。

  第三,对于投资业绩的考核不应考虑人民币汇率因素,而是选择全球资本市场上不同资产类别的价格指数为基准,计算相对收益。

  第四,执行主体应为公共部门的另一个考虑因素就是,最大限度地防止“返程投资”。市场化运行的主体完全可能把出去的资金再调回境内使用,以期从人民币升值中收益。这样反而会使这一政策陷入南辕北辙的尴尬。

  第五,鉴于当前官方外汇储备的超大规模,有必要同时提高其他不同类别的海外资产(即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比重。所以可以考虑设立不同的公共部门机构分别负责投资上述不同的资产类别。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