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台湾地域文化高度关联政治 应高度重视

http://www.CRNTT.com   2011-03-30 00:23:27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台独”势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可以发觉其实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台独”势力初萌而在现实政治中毫无立足之地时,首先寄身于文学文化领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然后伺机向现实政治领域扩张,这就是早期的“台独”分子(如廖文毅、彭明敏、王育德等)往往是文学作者、文化人的原因。原本在政权机构中资源极少、在经济上实力也很有限的民进党之所以能击败国民党夺得政权,除了国民党方面的一些原因(如“黑金”政治、内部分裂、李登辉的暗中支持等),意识形态的操弄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试想如果没有搬弄“台湾主体性”、“台湾人出头天”、“爱台湾”、“台湾之子”等概念和命题,由此建立起“本土化”的价值取向,没有宣扬“三四百年来台湾屡遭外来政权的统治”的“台独史观”以及与中华民族主义相抗衡的所谓“台湾民族主义”,没有鼓动“日本统治带给台湾现代化”等亲日仇华论调和思潮,没有歪曲二‧二八事件等的历史真相以挑拨省籍、族群矛盾,由此获得了相当多台湾民众的同情、认可和支持,陈水扁的上台是不可能的。

  民进党实现了由意识形态向现实政治领域的转进后,并没有放弃或减少对文化、意识形态的关注和重视。在其执政的8年中,“法理台独”的推行屡屡受挫,于是种种“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的伎俩和闹剧,几乎成为陈水扁当局看得到的最主要“政绩”,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也成为“台独”推行最有实效、其危害最为深远,以致让有识者(如左翼统派作家陈映真)最感忧心的所在。

  2008年民进党“大选”失利,近两年来,“台独”意识形态操弄的现象似乎有所收敛和减少。但这是真的走向“中道”,或是时势所迫的权宜之计?以及在未来某个时刻会不会出于政治利益的驱使而卷土重来,再次祭起“文化台独”等意识形态操弄的大旗?这显然还有待于观察。我们不可掉以轻心,而要放长眼光,未雨绸缪,充分认识“文化”在台湾民众认同取向上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给予“文化”问题以足够的重视,展开对相关议题和情况的全方位的细致研究,掌握摆事实讲道理的能力,对于披着“学理”伪装,打着“学术”旗号出现的一些“台独”论述,秉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之旨,立足于从学理上加以分析和批驳,以求能击中其要害,进一步获取台湾民众的信服和认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