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灾难中日本的普世性格

http://www.CRNTT.com   2011-04-05 09:41:01  


普世性的境界不在于改造特殊性,而在于能悠游于特殊性之间,这里有儒家文化的理想掺杂其中。不过这一点固有文化信仰,目前在大陆与台湾都已近乎失传,反而与日本特有的无的哲学有所结合。
  中评社北京4月5日讯/“本来,自福泽谕吉提出‘脱亚入欧’思想以降,日本追求贯通东西洋的普世性不可得,起而争霸,发动侵略战争,结果战败而沦为不正常国家。然而现在看来,日本着实已养成了真正普世的性格……”学者石之瑜撰文“灾难中日本的普世性格”:

  海啸狂袭日本,伤亡惨重,举世关怀。震惊与伤痛之余,欧美领袖均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更重要的是他们感性的发言,在片语只字之间,毫不吝惜地流露出感同身受的慰问。对世上许多国家而言,日本不像是一个异民族,异文化,甚至突然像是亲属。

  并不是只有BBC或CNN日以继夜的关心。地震发生之际,传出惊人的8.9级,当时身在加尔各答一个国际安全战略的会场上的印度学者们,纷纷拿起手机,各凭本事打探情况,焦急之情溢于言表,引发会场内外的震动。若说印度与日本是两个象征以差异为基础的亚洲普世主义范式,毫不为过。

日本人道主义未遭右翼摧毁

  本来,自福泽谕吉提出“脱亚入欧”思想以降,日本追求贯通东西洋的普世性不可得,起而争霸,发动侵略战争,结果战败而沦为不正常国家。然而现在看来,日本着实已养成了真正普世的性格,这比起修宪建军,谁曰不正常?

  许多国家自诩具有普世性格,其中有大国,也有小国,但是他们与战前日本差不多,在自称普世性的同时,其实心中主要动机,却是要贬抑自己的对手或敌人,借以羞辱对手是陷在不理性的宗教或民族情绪中。这种充满歧视性的情绪,在战前日本极为明显。所以就算当时有追求普世性的理想,始终不能达到普世性的境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