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郑竹园:中国的崛起将是大势所趋

http://www.CRNTT.com   2010-12-05 00:11:53  


 
  (四)所得分配。战后新兴国家及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得分配往往出现两极化现象。台湾早年所得分配,也有显着差异,1952年占人口20%最低所得阶层的收入,与占人口20%最高所得阶层的收入,相差约20倍。由于就业巨幅增加,实质工资不断上升,低所得阶层收入显着提高,所得差距逐年缩小。1964年这一差距降为5.3倍,到1980年更降为4.2倍,相当于世界最佳的所得分配。近5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所得差距有扩大趋势,所得差距回升到6.3倍以上,但仍较许多新兴国家为低。

  (五)经济结构。根据世界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在国民所得与劳力构成中所占比重,必逐年下降。而工业所占比重相对上升。这一升降的幅度,即为工业化进展的标志,例如1952年台湾国民生产毛额中,农业的贡献占36%,工业占18%,显示工业化程度仍极低。到1986年,农业的贡献降至6.6%,工业上升到47.3%,超过一般工业发展国家的比重。劳力构成也显示同一情况。

  在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出口贸易构成的变化,最能反映台湾经济的变化。1952年展开工业化以前,农业及农产加工品占台湾出口91.9%,工业品只占8.1%,其中糖占58.9%,米占15.30。到1972年,农产品及农产加工品只占台湾出口商品16.7%,工业品上升到83.3%。纺织品、电子产品、合板塑橡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输出项目。到1986年,农产品及加工品已降至6.6%,工业品上升至93.5%;信息产品跃升出口商品第一位。从输出构成来看,台湾已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化地区。

  台湾经济的发展实绩,如与当代几个主要发展中国家比较,更突出其优越性。战后被西方世界视为最有希望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大陆、印度、巴西及墨西哥。这四个国家都具有广土众民,拥有广大国内市场及相当丰足的天然资源。50年代,印度与中国大陆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已开始“起飞”。60、70年代,巴西及墨西哥也被认为可成经济大国。但这四个国家30多年来的成就,都远在台湾之下。

  上举这些转变,是台湾模式的精髓,不但适合于中国大陆,也适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