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日突发风波引起的余波为何难平

http://www.CRNTT.com   2010-11-02 08:02:36  


  
  其实,上述两个“意料之外”,从中日关系根本属性和长远趋势来看,实在无可厚非;但如此错愕,均源于对中日关系的深层复杂性估计不足,从而对中日关系发展过程过于乐观所致。中日从此前百余年甚至近千年的错位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同步崛起(中国是政治大国走向经济崛起,日本则是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崛起),资源要素和区域主导权之争空前凸显,形成了以历史问题、领土问题和台湾问题等为载体,以地缘竞逐、竞合博弈为形式,以意识形态、民族心理为实质的所谓“结构性矛盾”。 

  这种结构性矛盾从日本明治维新和清末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就开始凸显,历经百余年发展演变,尽管国际形势和地区格局不断变化,但这一矛盾主线及其实质内涵并无重大变化,迄今依然。 

  2001年到2006年小泉纯一郎执政日本五年间,中日结构性矛盾被空前激发,引发了中日两国间战后第一波直接对抗。这一时期的两国关系冰冻期,人们常常以“政冷经热”来形容,即民间敌对情绪尽管愈演愈烈,两国高层互动也受到严重影响,但两国经贸合作和交流并未受到重大冲击,相反,依然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两国贸易额稳步上升,特别是日本对华经贸依存度显着上升的事实充分证实了这一时期中日博弈的特点。 

  这一时期中日关系陷入冰冻期的深层原因是两国开始经历同步崛起时期的首个回合磨合过程,彼此对对方的战略定位尚停留在过去;表现形式则是双方在历史教科书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日本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等;导火索无疑是小泉大搞表演政治,借靖国神社问题博取自民党保守派和国内右倾及部分中间民意支持;博弈形式是官方高层互动断断续续甚至冷冷清清,民间敌对性行动层出不穷甚至风起云涌,中方最终放弃对小泉的希望;导致结果则是中日关系陷入长达五年的下行周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