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李铁:知识精英何以堕落成了“流氓”

http://www.CRNTT.com   2010-09-30 09:36:17  


 
  高校是知识精英最为集中的地方,我们以这个群体作为考察对象。在上世纪整个80年代,承担思想启蒙重任的知识精英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社会地位高,而且确实也集中了那个时代的优秀分子。一些知识精英在那个时代都是大众明星,相当风光。

  在80年代,社会进步的主要阻力还是来自于思想,在这个背景之下,学者们的思考和研究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引导作用,知识精英的使命感和道德感都相当强烈,大家都怀着一种理想主义的真诚去思考和研究,不论是公众还是知识精英自己,都极少有人去怀疑这项工作的神圣意义。

  这种情形在80年代末的社会震荡之后发生了很大改变,整个社会从上到下来了个从理想主义到实用主义的大转向。高校学术研究的环境也为之大变,之前纵横驰骋的大思想话题已经在言说空间上严重受限,知识界逐渐将研究的话题由思想转向了学术。

  这种情形和清朝乾嘉学派的兴起似有相似之处,由于雍正、乾隆年间的言论限制,当时的知识分子逐渐放弃了宋学好谈宏大的理学、议论时政的路数,改而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古代典籍的考据和整理上,寻章摘句,专注于纯学术的考据工作。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中国知识界在80年代末的这一转向未必是一件坏事,学者们从喧嚣的思想阵地上退下来,专心补一补纯学术的课,把学问做得更扎实、更专业、更符合现代学术规范,有利于弥补80年代思想界学养的不足,有利于祛除80年代的浮躁之气。

  然而,这把从思想转移到学术的火没烧几年就行将熄灭。首先是整个社会的外部氛围急遽蜕变,全社会进入了一个清醒地追逐自我利益尤其是世俗财富的时代,增长压倒了启蒙。这使得以往处于社会关注焦点的知识精英逐渐淡出了公共视野,在闷声发大财的社会氛围下,谁还去关注什么思想和学术呢?

  公共知识分子风光不再,那么专业知识分子呢?本来在一个健全的现代学术环境中,多数知识分子都是在一定的专业领域活动,价值评价也是由专业圈子来决定的。然而这些年愈演愈烈的学术行政化使得这种专业评价也乱了套。

  学术政客和学霸们把持了学术评价,把持了学术资源的分配,这直接导致了学术界的腐败。这种腐败实际启动了一个“劣胜优汰”的机制,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反而是肖传国这样大肆造假的无耻小人混得风生水起,若不是因为偶然被方舟子戳穿,肖传国甚至可能因为造假而当上中科院院士。这样一种“劣胜优汰”的机制实际就是在鼓励流氓行为,最终在知识精英群体中产生肖传国这样极端的流氓,也是早晚的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