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如何看待北大“天才”出家

http://www.CRNTT.com   2010-09-09 09:46:29  


高中时代的柳智宇和北京龙泉寺。
  中评社北京9月9日讯/近日,从华师一附中走出的“数学天才”、北大大四毕业生柳智宇,拒绝麻省理工学院(MIT)全额奖学金邀请,以居士身份到北京市龙泉寺潜心修佛。一时间,如何看待北大天才出家?成为坊间热门话题:

长江日报:勿以成功学标准看待柳智宇出家

  2010年09月09日

  柳智宇隐居北京龙泉寺,成为“净人”,也就是尚未剃度的修行者。这一消息已被龙泉寺的僧人所证实。

  毫无疑问,柳智宇是个天才,有超过常人的智力水准,在数学领域展示了令人惊讶的天赋和才能。在隐居寺庙之前,他获得过国际奥数金牌,保送北大,取得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在世俗眼光里,这是那种成功又一帆风顺的人生轨迹,但也终归是世俗的、常规的。

  一个普通人的出家,并不会引来人们的注意。在我看来,柳智宇突然成为新闻人物,不仅仅因为他是智力上的天才,更可能的在于,他的人生选择是对世俗标准的一种逆反,对常规生活轨迹的一种“脱离”。

  遗憾,不能说一点没有。不过,这是柳智宇的个人选择,他有足够的理智或者法律意义上的民事行为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他甚至也未必在意旁人的理解。

  随着报道的深入,我们知道龙泉寺隐居了不少名校毕业生。在一般的理解中,出家往往是一个人对现实绝望之极的被动选择,比如一个人“看破了红尘”,便选择出家,弃绝俗世,暮鼓晨钟。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出世与入世仿佛两个不同的、价值相反的世界,传统知识分子渴望入世建功立业、为帝王师,假如不得志、不被重用,就换上一种出世心态,或寄情山水古刹,或与宗教人士交游往来,论道谈玄。

  可出世并非心甘情愿,一旦仕途得志,知识分子们的人生主题重又变成国计民生和建功立业的世俗大事。因此,入世是积极,出世是消极;世俗社会是对现实有用的作为空间,遁入空门则往往意味着返归内心,既对现实不关心,也对改进现实无所裨益。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对柳智宇和众多高学历、高智商的人归隐寺庙的那种遗憾之情。因为在我们看来,遁入空门未免“暴殄天物”。

  但据我所知,在一些欧美国家,乃至在我国台湾地区,许多宗教人士都是智力或学术上的精英分子,这些人遁入信仰之门,或者剃度修行,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出家者,并不常被视为奇怪的事情。

  我知道,宗教关乎人类的心灵和信仰世界,这一世界与寻常人生活的世界一样,都是有意义的。即便从世俗功利角度来说,一个出家人同样能够服务社会,“有用”于社会。比如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机构和宗教人士,他们广泛从事社会慈善事业,服务于社会工作领域,在保存和发展艺术、促进世界和平、进步事业上,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这说的是现代社会中,宗教的社会性一面。当然,即便柳智宇以及更多人出家后不问世事,我看也无妨,假如他们在一个安宁的环境中,追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对一些终极价值进行思考,求得个人内心的完满与幸福,你并不能说这是毫无价值的事情。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