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曹禺百年问:时代是否追上了曹禺的天才?

http://www.CRNTT.com   2010-08-12 13:39:16  


 
  不过,细观曹禺先生,与路翎被关进监狱、沈从文被迫放弃文学创作不同之处在于,除去“文革”那段时间,他还是有限度的保有了创作的权力。进入历史新时期后,依然有作品不断问世,但是那些作品,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恐怕只剩下史料价值了。对此,曹禺先生在生前可能也有所认识。梁秉堃先生曾经撰文记载了曹禺先生一段故事,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来华,在北京人艺执导他的名作《推销员之死》。曹禺先生请他到家里做客。在吃饭之时,曹禺拿出画家黄永玉写来的信,请英若诚一句一字地翻译给了阿瑟.米勒听,黄永玉在信里说:

  “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了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于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得不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的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谁也不说不好。总是‘高!’‘好!’这些称颂虽迷惑不了你,但混乱了你,作践了你……”

  在我看来,曹禺先生相较于其他人,其实更有某种典型意义,这个典型意义在于,作为不世出的天才型艺术家,他始终充满了对自己的疑惑,自觉用一种更权威的,更“正确”的声音引导自己的创作。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多种演绎维度,而越往后,越成为单一的宣传。有研究指出,曹禺先生实际上早在建国前就已经陷入了某种瓶颈,究其原因,在我这一外行看来,未尝不是“声音”压倒“天才”的结果,当然,也要承认,这种变化是他“自愿”发生的。这就对我们理解时代提供了一个样本:可能,早年的曹禺先生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的伟大之处,而当他意识到宏大叙事的声音对自己的伤害之时,一切又都无可挽回了。

  只是不知这次的《原野》,是否能够被观众真正理解,几十年过去了,在大师百岁之际,我们的时代,是否追上了他的天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