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实质

http://www.CRNTT.com   2010-03-25 09:03:21  


 
  然而,对于经济危机的认识,我们认为有必要在方法论上作周期性危机和总危机的区分。只有在经济危机与社会危机相伴随的情况下,导致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的总危机才会出现,这种革命性的变革或以战争为手段(如上个世纪初叶的两次世界大战,实现了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以及两个并行市场格局的形成)、或以国内政局的动荡为表现形式(上个世纪90年代原苏东体系的瓦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新的全球分工格局的形成),而在这样总危机爆发之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作为强制性的调节手段,其作用在于,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客观比率的要求,使价格趋近于价值或均衡价格,使虚拟经济趋近于实体经济。因此,只有总危机才是对制度、格局以及相应的结构的否定,这是长期的趋势;而周期性危机则是对价格偏离价值的量的调整,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周期性。

  每当全球性危机来临之时,人们总会用对总危机的认识来替代周期性危机性质的判断。然而,即便我们对总危机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也是一种长期趋势的判断,在总危机真正出现之前,它也不能用于替代我们对周期性危机性质的判断。特里芬在1960年就得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必然崩溃的结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国为了获取“估值效应”而不断贬值美元,美元贬值的长期走势,必然会使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走向终结。这种判断,作为国际货币体系总危机的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每当世界经济出现危机时,人们总是会预期美元的汇率会走低,而事实上,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危机时代,每次危机期间美元并不是一味地贬值,相反,很多情况下,危机期间,美元对多数发达国家的货币而言是升值的。

  同样的逻辑在对2007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分析中也依然存在,即认为这轮危机中中心国家的需求调整,必然意味着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全球经济的格局必然在再平衡的结构调整中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然而,从近百年的历史来看,全球经济的失衡主要出现过四次,第一次较明显的失衡出现在英国主导下的全球经济失衡(1880后的近十年中),后三次是以美国主导下的全球经济失衡(分别是:1960-1973年,1974-1989年,1990-2008年)。这三次失衡都导致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出现,但只有英国主导下的经济失衡在危机过程中实现了再平衡,另外两次失衡,只是在危机过程中出现了失衡量的逆转,而危机过后,非但全球经济失衡的趋势没有出现逆转,相反,失衡的规模还存在进一步增大的趋势。

  在1960-1973年期间,美国经常账户余额占GDP的比重约在0.3%,而随着危机的结束,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程度进行了反向的调整,美国经常账户余额占GDP的比重不但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反而在一定时期内有所上升,达到了1%以上。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1974-1989年以及1990-2008年的全球经济失衡时期,虽然在危机后全球经济失衡的规模略有调整,但全球经济失衡的趋势没有根本的变化。

  这一现象说明,全球经济失衡并不是经济全球化所固有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性的问题在于全球经济失衡所表现出的利益分配、治理制度、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差异冲突等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