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一体化 其路漫漫 | |
http://www.CRNTT.com 2009-12-03 11:53:28 |
2009年11月19日,经过欧盟27国“商量”,比利时现任首相范龙佩、欧盟委员会现任贸易委员、英国人阿什顿女士分别被选为欧盟理事会主席以及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尽管舆论纷纷预测欧盟“将开始一个新时代”,但种种迹象表明,欧盟一体化的进程依然是前路漫漫。 《里斯本条约》全票通过 捷克总统克劳斯11月3日在布拉格正式签署《里斯本条约》,使得《里斯本条约》最终获得欧盟全部二十七个成员国的批准,并于12月1日正式生效。 欧盟领导人2007年12月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正式签署《里斯本条约》,旨在取代被法国和荷兰全民公投否决的《欧盟宪法条约》。从2001年12月15日欧盟莱肯峰会提出要为欧洲制定一部统一宪法算起,欧盟制宪进程已经历时整整八年。《里斯本条约》尽管没有披着宪法的外衣,但其核心与内涵仍是保证欧盟的有效运作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可以说,《里斯本条约》的通过,表明欧盟内部的整合已暂告一个段落,欧洲一体化进程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是取消原来由轮值主席国首脑担任欧盟理事会主席的做法,设立欧盟理事会常任主席,即外界所称的“欧盟总统”,其职权主要是在欧盟内部协调立场,在国际舞台上代表欧盟各成员国首脑。该职位任期两年半,可连任一届。 二是把欧盟理事会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代表,与欧盟委员会负责对外关系事务的委员这两个职务合并,设立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类似于外长——并扩大这个职务的权限,特别是给予该职务对外援助的财权。 三是把一些原本必须采用一致通过原则的政策领域,划归到多数表决制的领域,以避免某项政策因一国反对而不能通过的尴尬局面,提高运作效率。 针对范龙佩和阿什顿的当选,不少欧洲媒体纷纷质疑两人分量不足,无法提高欧盟在国际舞台的能见度。但为了避免相比之下矮一截,欧洲各国领袖这次挑的不是最好的,而是“比较好应付”的人选。尤其是在欧盟中享有更多影响力和发言权的法德领导人都不希望选出一个有足够国际影响力的欧盟“总统”。如“欧盟总统”候选人中名气最大的英国前首相贝里雅,被英国媒体认定是此次推举最大的失意者。从表面上看,贝里雅的失败与他的亲美政策有很大关系,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在欧盟中享有更大影响力和发言权的法德领导人都不希望选出一个有足够国际影响力的欧盟“总统”。萨尔科齐和默克尔都明白,如果让贝里雅上任,那以后欧盟听谁的? 欧盟“外长”阿什顿,这个原本在欧洲政坛默默无闻的英国女人,几乎没有任何外交经验,并不是外长的合适人选。她甚至是在欧盟首脑会议当天才得知自己被白高敦首相推荐。她的当选是更各方利益平衡的结果,如大国与小国的平衡、中左派别与中右派别的平衡、性别平衡等。 对成员国约束渐深化 欧洲媒体纷纷指出,两位名气不大的政治家担任新欧盟的两个最高职务,注定了这两个角色依然难改以往的尴尬。即便在欧盟框架下,他俩也只能继续担当法德等欧盟大国领导人的配角。“欧盟未来的政治前景或许是光明的,但起码在这两人的任期内,我们似乎是无法看到这份光明了”。 《里斯本条约》的通过,体现了欧盟在区域扩大的同时,对成员国约束的深化,这正是欧洲一体化的重大进展。而金融危机在促使欧盟国家“抱团取暖”的同时,也为欧盟一体化加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良机。欧盟一体化进程在过去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在《里斯本条约》通过之后,欧盟试图在政治和外交领域也实现一体化,从而使得欧盟能在国际舞台上以“统一的声音”谋求利益最大化。 各利益团体彼此协调 值得关注的是,《里斯本条约》充满了附加条款和例外声明。从历史上来看,欧洲央行等职权部门的要职往往是法国、德国等大国人选担任,但欧盟领导人则常常由比利时、荷兰等小国人选担任。例如,现任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出生于法国,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是葡萄牙人,前任主席桑特来自于比利时,还有现任的议会主席来自于中东欧国家这些小国。这反映出欧盟一体化过程中各个利益团体之间的相互冲突和彼此协调。对于欧洲央行这类操作性很强的机构,不得不由法国人和德国人来担任。毕竟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较为成熟,在金融监管和政策方面经验丰富,而且会有相当数量的金融机构对其构成支撑。而相比而言,欧盟“总统”这类职位,更多的作用是协调各国的利益关系,维持欧盟整体形象,呼吁欧盟共同行动,起到一个加强团结和增强内部凝聚力的作用,其象征意义更大一些,更适合让欧洲小国的人选来担任。 金融危机以来,欧盟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联合组织,其在协调内部的二十七个成员国方面,以及在国际上用一个声音说话方面,与美国相比,还相差很远。未来欧盟一体化过程依然任重道远。欧元的问世,可以称作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最大成就;但欧盟“总统”的出炉,能否成为欧盟在政治和外交领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可能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