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钱学森宜多 “森学钱”宜少

http://www.CRNTT.com   2009-11-13 10:47:42  


花盆岂栽万年松,世俗的学术环境自然培养不出脱俗的钱学森
  中评社北京11月13日讯/红网今天发表评论员余人月的文章“不需要太多钱学森是酸葡萄一声叹息”,作者认为,“出人才与时代的要求没有必然的关系,如果知识分子不学习钱学森的科学精神,一个个变成‘森学钱’,一切向钱看,只知营营苟苟,追名逐利,莫说20年,再过200年,杰出人才的帽子也不会自动戴到头上,那也是国家与民族的悲哀。”文章内容如下:

  针对钱老“我们的教育总是出不了人才”的遗憾,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许并不需要太多钱学森这样特别杰出的人才。(11月12日《中国青年报》)

  他的理由是,中国奇迹的取得,是靠劳动密集型经济推上去的,普通老百姓就能创造这样一个时代,不需要多少超常的人。

  王义遒说,杰出人才是我们对下一个时代的要求。因为再过20年,经济转型要有比较多的创造性的东西,整个国家发展都需要创新,那个时候,人才自然会应运而生。

  把人才问题也丢给下一代去解决,王副校长的想法够智慧。固然有时势造英雄的道理,杰出人才的诞生离不开相应的环境,创富人物风起云涌是创富时代的必然,那么,经济时代是不是就不需要其它超常人物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西方在经济的起飞期,在资本主义萌牙与发展的各个阶段,催生了科技、文化、艺术诸方面的巨匠,如爱因斯坦,达芬奇。就是在中国历代,凡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也是科学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在中国经济迸发出前所未有活力的今天,怎么就不需要杰出人才了,难道只需要饱暖思享乐了?

  王副校长的思维,其实也说出了一种担忧,那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惟经济效益,能创收就行。在这样的思想驱动下,功利思想浸染学术圈,导致学风浮躁,缺乏创新。王义遒也坦承,现在高校里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行政权力远远大于学术权力,学者都很愿意当官,因为只有当官才有特权和资源,有自己的项目、经费、场地和人员。这种风气如果延续,学校将来就非常危险。

  中国青年报10月19日的一篇报道指出,现在的大学教授不愿承接企业的科研项目,而热衷申请国家的科研项目。中科院政策所专家张洪石说,因为企业是要求出实际成果的,没法忽悠,而国家下拨的项目并不追究产业化率,搞几篇论文空对空,就可糊弄大把的科研经费。

  这个例子恰恰说明,我们的企业不是不需要创新,而是一些科研队伍习惯一切围绕经费与发表论文转,以忽悠为能事。出不了人才与时代要求无关,倒是跟我们的科研教学体制有关,跟大学的功利思想有关。

  可以说,认为这个时代不需要钱学森的思想正是出不了钱学森的根源。花盆岂栽万年松,世俗的学术环境自然培养不出脱俗的钱学森。

  在王义遒看来,钱学森身上最宝贵的精神就是把爱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跟科学、不断追求未知的兴趣融为一体,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正在丧失这种精神,这一点我们需要觉醒。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一针见血。大家敬重钱学森,怀念钱学森,除了他的科学贡献,更主要的是他“我姓钱,但不爱钱”的科学精神与风范操守。有杰出的精神才有杰出的成果,时势将他推上科技舞台只是一个方面,若没有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哪有两弹一星的成功?

  出人才与时代的要求没有必然的关系,如果知识分子不学习钱学森的科学精神,一个个变成“森学钱”,一切向钱看,只知营营苟苟,追名逐利,莫说20年,再过200年,杰出人才的帽子也不会自动戴到头上,那也是国家与民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