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三大风险 可让世界经济再陷谷底

http://www.CRNTT.com   2009-08-31 10:49:40  


日本学者担忧世界经济可能再陷低谷
  中评社北京8月31日讯/日本《经济学人》8月10日一期刊登高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山川哲史的文章,认为世界市场出现的经济复苏“萌芽”仍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据山川哲史分析,有可能让世界经济再次陷入谷底的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金融机构对不良债权的处理及信用创造的长期停滞;在通货紧缩危险尚存的背景下提早解除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新兴国家可能“传染”金融危机。

  2008年9月由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金融对策,积极放松金融管制,并实施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在这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人们似乎已经看到了经济危机结束的曙光。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紧张程度”最近几个月来大为缓解。经济也开始由谷底逐渐走入复苏的轨道。

  但是,市场出现的这种经济复苏的“萌芽”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2009年底至2010年上半年期间财政支持力度有所减弱的情况下,金融危机再次发生,世界经济第二次陷入谷底的风险可能加大。

                            不良债权的处理

  第一个风险是金融机构对不良债权的处理及信用创造的长期停滞。高盛证券以美国房地产价格今后还要下跌10%为前提(美国S&P/CS20个城市房价指数已经从2006年7月高峰时下降了30%,因此我们假定该指数下降至40%左右时房地产价格会止跌),测算出金融机构要处理的不良债权将达到2万亿至3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及欧洲金融机构的处理规模预计都达到1万亿美元,但美国方面在会计上的处理速度正在加快。6月份,美国金融机构要处理的不良债权达到1万亿美元,如果再加上为应对将来新发生的不良债权而准备的“准备金”,用于不良债权的资金将达到1.6万亿美元。

  但是,大部分不良债权只是间接清偿,还没有从资产负债表中分离出来(直接清偿)。因此,根据今后经济及房地产市场的动向,持有的不良债权还有可能出现二次损失的风险。试图将不良债权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中分离出来的公司合营投资基金(PPIF)所进行的拍卖活动也明显晚于当初的计划。另外,在不良债权的定价和金融机构变卖不良债权的动机等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这期间,不良债权中有关证券的处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于被称作“遗留贷款”的贷款债权则仍旧没有开始正式处理。

  不可否认的是,单从处理金额来看,欧洲金融机构在处理不良债权方面大大落后于美国。欧洲处理的金额在6月份达到2230亿美元,与美国一样,最终需要处理的规模都达到1万亿美元,但相对而言进展却十分缓慢。与美国相比,欧洲金融机构注入的公共资金比较多,因此在今后处理不良债权方面一下子陷入资金不足的风险比较小。然而,除了现有的不良债权外,随着今后处理俄罗斯和东欧不良债权的速度加快,金融机构必将面临很大的压力,影响信用创造的恢复。

  虽然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缓和了金融市场的“紧张程度”,但银行信用创造机能至今没有出现恢复的迹象。尽管各国政府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中央银行新增的流动性大部分滞留在银行间市场,没有通过增加银行贷款规模或金融机构扩大风险投资等形式推高信用乘数。只要信用创造持续停滞,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效果就比较有限。另外,民间部门的负债水平虽说已经度过高峰期,但依旧在高位运行,很难说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即将结束。当前的局面是,“供给”面银根紧缩,“需求”面则由于负债持续压缩而导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受到制约。

               提早解除量化宽松政策和缩减财政政策规模

  第二个风险是在通货紧缩危险尚存的背景下提早解除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金融系统风险降低,经济复苏迹象明显的背景下,欧美等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内部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提出摆脱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必要性。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也主张在2010年逐渐解除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提高政策利率。

  当前供需差(需求不足额/GDP)一直维持在10%这个史上最高水平。在2009年至2010年通货紧缩危险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实施金融紧缩政策不得不说是有些为时尚早。当然,在使用非传统手段应对危机的背景下,中央银行为防止流动性过剩而提前抑制通货膨胀率高涨、探讨“退出”战略是无可厚非的。但反过来如果过早实施“退出”政策会造成“实际”利率飙升,风险溢价上升,进而导致通货紧缩压力增加。这点可从日本最初解除零利率政策(2000年8月解除,2001年3月再度采用零利率政策)的事例中体现出来。另外,中央银行根据泰勒准则以目标通货膨胀率和供需差等为基础推算出了“最适合”的政策利率水平。结果显示,2009年至2010年政策利率水平仍旧维持在负的水平上,这也暗示市场对解除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期待”有些为时过早。

  另一方面,由于实施金融危机应对政策和财政刺激政策,以及由于经济停滞而导致税收不足,主要发达国家的财政持续恶化。财政刺激政策在2009年将发挥经济复苏引擎的功能,但到了2010年,财政政策规模将出现缩小。随着利率上升,追加财政政策的余地正在减小。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政策与财政刺激力度减弱的双重影响下,2010年世界经济仍有下滑的风险。

                金融危机在新兴国家间“传染”

  第三个风险是新兴国家可能“传染”金融危机。新兴国家经济中的金砖四国虽然继续引领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但东欧国家却依旧非常脆弱,很可能会波及其他新兴国家。最近发生的拉脱维亚危机说明,包括该国在内的很多东欧国家因财政恶化而难以维持对外债务。由于个人的很多借款是以外币计价,因此在本国货币贬值的情况下面临巨大的偿还压力。2005年以后,欧洲金融机构在国内的授信陷入停滞,于是扩大了对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贷款。这种结构下,东欧国家的脆弱性容易传导给其他欧洲国家。东欧国家的局势在欧洲发达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下虽然日趋稳定,但需要改善的对外收支的比率(对GDP比率,为确保维持对外债务的可能性,需要缩减经常项目赤字的幅度)平均达到14.4%,大大高于过去对外债务危机时的平均值11.7%,潜在风险依然巨大。

              2009年至2010年世界经济会再次陷入谷底?

  2009年至2010年,世界经济在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入停滞、可能再次陷入谷底的背景下,将不得不进一步依赖新兴国家经济的拉动。据高盛证券推算,世界经济增长率在2009年为负1.3%,2010年为3.4%,其中新兴国家的贡献度在2009年为1.1%(其中,金砖四国0.5%,中国0.6%),2010年为2.6%(其中,金砖四国1.1%,中国0.8%)。虽然新兴国家经济比过去金融危机时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但如果新兴国家“传染”金融危机后经济下滑,那么世界经济很可能会失去牵引力,再次跌入低谷。

  在假设会出现这三大风险后,高盛证券仍旧预测世界经济会在2010年缓慢复苏。但是,这种复苏的速度极其缓慢,主要发达国家增长率恢复至潜在增长率的时间为2010年至2014年,而最终解决供需失衡问题的时间预计将延长至2014年至2020年。

  金融危机是否还会再次上演?从结论来看,如果按照以下态势发展,世界经济再次发生像去年9月份那样大规模金融危机的风险会大大减轻。这些态势包括:以美国为中心的不良债权的处理取得进展,金融机构陷入大规模资金不足的风险减轻;由于扩大流动性供给的手段增加,市场流动性风险减轻;继续维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扩张态势。然而,在供需差依旧处于高位的背景下,2010年时世界经济通货紧缩的压力仍然存在,信用创造依旧处于停滞状态。最近,在房地产市场意外恶化的情况下,金融层面的风险再次增大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至少从现状来看,中央银行目前还不能通过自行缩小资产负债表来吸收过剩流动性。为了不使经济复苏的“萌芽”被扼杀,政策当局需要慎重采取对策来应对。(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