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退出宽松政策不会早于发达经济体

http://www.CRNTT.com   2009-08-10 23:25:48  


  中评社北京8月10日电/央行5日发布的《2009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目前部分国家的政府和央行已开始研究包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内的危机应对措施的退出策略。中国证券报发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博士赵中伟文章指出,中国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时机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能否确立。

  当前,中国经济复苏的势头已经得到确立,有些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央行在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问题上面临两难境地。支持退出的理由有,实体经济已表现出企稳回升的趋势;居民和投资者的通胀预期正在加剧;一部分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正在快速上涨。反对退出的声音则表示,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由公共部门的投资拉动,可持续增长的基础尚未形成;基于为应对金融危机而达成的国际间经济政策合作共识,各国政府在调整本国货币政策时应与其他国家协商一致,以避免对其他经济体造成损害。选择货币政策的退出时机需要考虑上述两方面因素的消长变化。

  文章表示,金融危机对中国和欧美的冲击路径不同,决定了两者在选择合适的退出时机时所考量的因素存在差异。金融危机对欧美经济体的冲击首先出现在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正常的融资功能遭到严重破坏。然后,金融危机从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蔓延,企业的借贷活动受阻,投资萎缩。最终,居民消费受到波及,最终需求下降。对欧美来说,实体经济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和创新能力,其经济基础较为稳固,实体经济的恢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市场功能的恢复。在金融危机中,欧美政府出台的救助措施主要针对金融市场,那么在货币政策的退出决策中,金融市场成为货币当局不能回避的重要考虑因素。

  金融危机在中国的传导路径则与欧美显着不同。危机首先直接冲击出口部门,出口需求大幅下降。出口部门的投资减少,该部门就业的大量劳动力收入降低,导致总需求萎缩。由于中国经济具有较高的对外依存度,出口下降对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冲击。相比而言,中国的金融市场受到的冲击较小,在金融危机中表现较为稳健。于是,修复受损的实体经济成为中国选择货币政策退出时机的首要考量因素。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