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港台关系 应重新定位

http://www.CRNTT.com   2009-04-30 10:37:03  


胡志强以市长身份访港,标志着港台关系上了一个新台阶。
  中评社香港4月30日讯/《大公报》今天登出黄康显博士的文章“港台关系应重新定位”。作者表示:“两岸的和解和好是第一步,两岸的和平协议是第二步,两岸的统一谈判是第三步。在第一步的阶段,基础是港台之间的六十年的深厚关系。胡志强今次到港只是探路,而香港更需要的是探出一条将港台关系重新定位或上位之路。”文章内容如下:

  前中华旅行社总经理黎昌意一次问笔者:“有四名分别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与新加坡的华人走在一起,你看最后会分成哪两组?”笔者毫不考虑便答道:“是大陆和台湾的一组,香港和新加坡的另一组,是思维的分类。”他听后哈哈大笑,台湾与中国大陆最终不会分开,而香港又需要奉行“一国两制”,不论是中国大陆来的,抑或台湾来的,都有中国传统的习性。至于香港人与新加坡人,却表现得相当西化。

             两地向来互相依赖

  香港与新加坡,相同的地方实在太多,因此被称为姊妹城市。思维以至体制方面香港与台湾却有太多的不相同。从另一角度看,香港与台湾是互相依赖的,港台之间的贸易、旅游业成绩,远远优于港星。在上世纪五十、六十以至七十年代,香港学生赴台升学的人数是台湾侨生中的首位。港台之间的通婚率亦较多。到了八十至九十年代,香港更成为两岸之间的桥梁,可惜自香港回归以后的十二年,这道桥梁似乎已经失修了。

  本来在香港回归以前,港英给予台湾驻港机构的是“驻港代表”的地位。香港回归以后,台湾机构更变成似有似无,连机构的头人来港,手续上亦一波三折,光华文化中心的主管竟要等待多时才可入境。最讽刺的是:当北京中央计划第三度国共和谈的一刻,特区政府竟然拒绝若干国民党高层来港,其中包括马英九。当时国民党已经是“在野党”,其高层已不再是官员,此其一;至于马英九,他是香港出生,根据国际法,他有权进香港,此其二;基本法亦无禁止台湾一般人民入境,此其三。

  在此期间,特首顾问叶国华曾多次和台湾接触,企图透过另一渠道去维持港台关系。问题却是,台湾不希望地位被不断“矮化”,亦不愿意只以民间层面来维持港台关系。在最近的十二年内,两地在政治上虽然终止接触,但经济互动与民间接触仍继续前进,一九九七年港台的双边贸易额只有一千六百亿港元,到了○八年升至二千五百亿港元,增幅有五成六,远高于整体的增幅。还有,在香港已形成一个人数相当的台湾社群,光华文化中心所举办的讲座仍有许多港人参加。

  台湾在大陆投资成功而具备上市条件的,很多选择在香港股市上市。而龙头企业亦以香港为融资基地,因此香港对台湾而言是有相当的利用价值的。相对而言,台湾却未能成为香港的利用渠道,台湾的新竹科技园,有最先进的科研设备,生产最先进的科技产品,香港在台湾竟然欠缺这方面的投资。香港经济的高速发展,始于七十年代。自八十年代开始,台湾变成亚洲的四小龙之一,且在八十年代开始变成龙头,经济增长速度超越香港,亦可以和今日的中国大陆比较,原因是国民党的第二代冒出了一群高素质的技术官僚,诸如李国鼎、孙运璇等,把台湾的经济转型。只可惜民进党执政八年,一切以政治挂帅,甚至有排港的意识,港台关系由是进一步倒退。○八年马英九上台,国民党重新执政,第三代领导人包括胡志强、江丙坤、萧万长的技术官僚,是名副其实的“经贸派”,或“实务派”,一方面对大陆开放三通,发展经贸,另一方面又借香港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台港自由贸易区”。因此,胡志强今次应邀访港,无疑使港台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