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两岸故宫:一个甲子的重逢 | |
http://www.CRNTT.com 2009-03-02 08:59:53 |
纵深 国宝旅程再成热门话题 “两岸故宫”一朝握手,当年国宝辗转于战火之中的沧桑一页也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当年的故宫文物是怎样辗转运到台湾的?近两万箱计百万件文物从北京到上海、南京、陕西、四川,历经十几年,行程几万里,又是怎样躲过了几乎燃遍整个中华大地的烽火? 2008年,这些事件的亲历者那志良先生撰写的《我与故宫五十年》一书在内地出版,详细回忆了故宫文物南迁的过程,揭开了一段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国宝秘闻,描绘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时代大背景下的遭际。 那志良先生1924年加入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经历了故宫博物院成立、文物南迁、文物精品运台等各个重要时期,是故宫历史的重要见证人。“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那志良随着南迁文物在中国大地上颠沛流离,四处躲避战火的侵袭。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命尚且朝不保夕,这批文物却几乎无一受损,堪称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 防火、防潮、防白蚁,这些娇贵的文物给当年的工作人员出了不少难题,最困难的是,转运文物往往还冒着生命的危险。那志良回忆说,抗日战争爆发后,文物像逃难一样向后方撤退,每到一个地方,往往刚刚安顿下来不久,又接到命令继续后撤。尤其是在南京抢运,由于人手不足,工作人员都没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只要听说有了船,或是有了车皮,便不分昼夜地马上装运。“他们没有时间吃饭,只能用面包充饥。在库房工作的,遇有警报来临,还可以进入山洞躲避,在码头上、车站上,装车船的人,便只有在车子下面,破屋檐下,躲避一时,警报过去,马上续装。”火车、汽车、轮船,为了运载这些文物,几乎当时能用上的交通工具都用上了,由于战时很多道路状况不好,还难免遇到意外。有一次,一辆装着古物的车经过绵阳附近的一座便桥时,司机不慎,车翻了下去,但幸运的是,这个便桥搭得不高,车只是翻下去,震动不大,箱子未坏,而且冬季河水甚少,翻车的地方没有水,更重要的是,这批箱子里恰巧装的是文献馆的档案和图书馆的书籍,不怕震动。后来有人说,文物是有灵的,炸弹炸不到它,每次都是在文物运走之后,那个地方被炸,甚至翻了车,也毁不到它。 全国解放前夕,故宫博物院被令挑选贵重文物以军舰转运台湾。这些文物先被暂存在台中,后运往台北。1965年正式落户在台北近郊新建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直至今日,故宫文物仍是一璧两分,60年中,北京故宫的文物曾多次在台湾多个地方展览,但台北故宫博物院从未展出过北京故宫文物。“两岸故宫”的研究人员虽然经常在学术活动中见面、交流,但“两岸故宫”第一次正式的直接交流合作,直到2009年才实现。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