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两岸故宫交流 不必大作政治文章

http://www.CRNTT.com   2009-02-19 11:36:36  


不要将简单的两岸文物交流复杂化
  中评社香港2月19日讯/前《中国时报》社长王健壮今天针对两岸故宫交流引发的“政治思考”在该报发表文章,强调“玫瑰还叫玫瑰,杞人何必忧天”文章内容如下:

  两岸有两个故宫,两个故宫各有其名,台北的叫“国立故宫博物院”,北京的叫“故宫博物院”。 

  六十年来,两岸两宫虽然不像两岸两府那样,因为争正统、抢主权而老死不相往来,彼此偶有合作,也时有互访,但议题仅限于文化事物;直到最近两宫才擦出了政治火花。 

  点燃火花的导火线是:台北的故宫院长周功鑫,二月中旬应邀参访北京的故宫;三月初,北京的故宫院长郑欣淼,也将回访台北的故宫。两宫领导互访,六十年来第一次,当然意义重大;而且,两宫都是““国家”级”博物馆,领导互访不涉政治意义也难。 

  更何况,继领导互访后,两宫下一步将互相借展馆藏文物,其中已确定的是,今年十月台北故宫办“雍正大展”时,北京故宫决定出借二十九件雍正文物参展;未确定仍属传闻的是,上海世博会想借展台北故宫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以及北京故宫也有意在日后借展台北故宫的珍藏文物。“国家”博物馆的文物离境借展,不仅攸关所有权,更与“主权”相关,不涉政治意义当然更难。 

  于是有人便开始担心:老共如果扣押不还台北故宫借展的文物怎么办?也有人开始争论:两宫互相借展,台北的故宫是不是该以“国立故宫博物院”的名称为之?否则是不是有损“国家主权”与尊严? 

   经过六十年“政治于我何有哉”的“非政治化”历史后,两岸两宫终于还是被迫卷进了政治漩涡。“一边一宫”、“两国两宫”、“一国两宫”这样的政治性名词,很快就会变成对立阵营的攻防武器。
  拿台北故宫几次境外借展为例吧:李登辉执政时期有两次,第一次一九九六年,在美国四大博物馆展览,展览名称是“中华瑰宝:来自国立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珍宝”;第二次一九九八年在法国,展览名称是“国立故宫博物院瑰宝(台北):帝国的回忆”。 

  陈水扁执政时有三次,二○○三年在德国柏林,展览名称是“天子之宝: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同样文物接着到波昂展览,名称则改为“天子之宝:来自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第三次二○○八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展览名称是“物华天宝:台湾故宫博物院精品展”。 

  五次境外借展,台北故宫五易其名;在美国叫“国立台北故宫”;在法国叫“国立故宫”,但后面加了个括弧“台北”;在柏林叫“台北故宫”;在波昂也叫“台北故宫”,但前面却加了“来自台湾”四个字;在维也纳则叫“台湾故宫”。因为跟借展四国都无邦交,““中华民国””这个名字当然不可能出现,即使在美国,“国立故宫博物院”这个名称也没被接受,美国人硬是在“国立”和“故宫”中间加了“台北”两个字。 

  而且,因为担心这些借展国宝一去不回,台北故宫都曾取得借展当地国的保证,不会有司法假扣押借展文物的问题;事实上,五次展览,中国大陆政府也从未提出过这样的法律诉讼。 

  既有五次境外借展的前例,台北的故宫该叫什么名字,借展文物该取得什么形式的保证,起码已有五种模式可循,有国民党执政所创的模式,也有民进党的模式,将来两宫借展协商时,任挑一种模式都可谈,又何损于“主权、尊严或对等原则”? 

   其实,两岸除了有两宫外,两岸两校也不乏其例,北京有清华大学,新竹也有;上海有交通大学,新竹也有;而且都还“是国立”大学,但两岸两校从未争过正统或抢过主权。你叫“北京清华”,我就称“新竹清华”;你称“上海交大”,我就叫“新竹交大”。两岸两校可以如此,两岸两宫又何尝不能互称“台北故宫”、“北京故宫”?而非要在“国名”、在“主权”上大作政治文章? 

  有些人爱把简单的事搞成复杂的事,复杂的事弄成无解;故宫叫什么名字,就跟玫瑰的名字一样,“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更何况,“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全称或“台北故宫”的简称,本来就是行之多年的称呼,根本无涉更名,玫瑰仍叫玫瑰,杞人又何必忧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