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京城的哥20年生涯:90年代初生意最好 | |
http://www.CRNTT.com 2009-03-11 16:17:01 |
矛盾的最终激化,源于2000年之后的出租车行业大整合。 在政府的主导之下,一些小规模出租车公司被强行由实力大的公司收购。杨师傅所在的公司,恰好是在这次被收购之列。幷且,由于出租车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同司机相比,在地位中,处于更为强势的主导地位。 那时,杨师傅还开着他的出租车,每天跑上十几个小时,挣着2000元左右的收入。虽然不太多,但对于身处北京东郊的杨师傅一家而言,还是一笔很重要的收入。 2003年的“非典”,最终促使杨师傅离开了出租车岗位。 “当时大街上也看不到什么人。大家都选择人不多的公交车,很少有人会钻进这么小的轿车车厢里,从早跑到晚,也拉不到什么钱。可是,不出车吧,一天就欠公司100多元。”在损失了一部分押金之后,杨师傅把出租车转包给了来自远郊区县的新司机,他自己在一家私人企业谋得了一份专职司机的工作,月薪1800元。 直到2007年下半年,由于企业经营状况逐渐下滑,该私企辞退了杨师傅。 追赶“现代速度” 进入2004年,出租车的全面升级换代又被提上日程。一方面是车型的升级,另一方面是价格的升级。占尽天时地利的北京现代伊兰特成为城市新的主角。经过一番争论之后,这一年,出租车的资费进入2元/公里的时代。“伊兰特”的热卖在当时造就了一个新的名词——“现代速度”。 姚家园西里小区,居住的大多都是回迁户以及租房的外来工薪一族,消费能力理应不是太强。但在小区门前的公交站台附近,还是停靠了十几辆黑车在等待生意。 这是一个关于北京出租车行业调查的最佳样本。由于回迁农民大部分没有正式工作,所以,这个小区里面有不少人选择了开出租车,也有不少人选择了买辆汽车做黑车拉客。在两者的对比和沟通之中,社会资源自发地流向可以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行业。其结果是,在短短的几个月间,小区门口“趴活”的黑车从四五辆增加到了十多辆,一辆辆排着,达几十米远。 “其实我感觉现在也跟出租车司机差不多。有时候,早上5点多就过来等活儿,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家。”家住姚家园西里3号院的李师傅告诉记者。他用房屋拆迁时剩下的余款买了一辆高尔夫,希望能够依靠这辆车解决他的工作问题。 经过记者对几位出租车司机的调查,目前(2008年),北京出租车司机的一般收入大概能够达到三四千元左右。虽然,这是以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付出而换来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一薪金水平对一部分劳动力资源依然具有很高的诱惑力,同时,“也助长了出租车公司的强势态度”。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