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李子旸:旱灾表明农地制度危害粮食安全

http://www.CRNTT.com   2009-02-14 08:08:23  


 
  农民进城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果土地是属于农民私有的,那么,土地所有权会随着人口的流动发生相应的变迁。土地会集中到在耕种方面最有优势的人那里。重要的是,这种有优势的人并不必然是本村本集体的人。农民仅是一种职业,并不是一种固定的身份——农奴才是固定的身份。如果某个市民认为经营农业的前景更好,他完全可以搬到乡下,购买土地,投资农业。 

  在这种情况下,耕种土地的人将是真正想要在这个领域谋利的人,也是在这个领域最有专业能力的人,而不仅仅是偶然出生在那里的人。对农地的投资也不会受限于现有农民的收入水平。只要有利可图,再大的投资都可能被吸引来。 

  专业化的人才、足够的投资、规模化的经营、灵活的经营机制,如果这些条件都具备,中国农业将爆发出现在难以想象的生产能力。如果小小的以色列可以充当“欧洲厨房”,那么,中国完全可以成为“世界农场”。 

  可惜,所有这一切在现行的农地制度下都很难出现。对于想要投资农业的人来说,如果土地私有权不能得到切实保障,只能得到模糊的承包、租赁等等条件,那么,他们是不可能真正大规模投资于农业的,也不会真正把他们个人的智慧、经验、经营能力等等大量投入农业。只能让那些出生在那里的农民继续耕种那块土地。 

  政策制定者满足于自欺欺人,一厢情愿地以为给农民保留一小块土地,就等于确保农民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就等于确保了中国的粮食安全。 

  今年的旱灾应该给他们提了醒。现行农地制度下,大量劳力进城务工,没有明晰的土地产权。无人愿意大量投资农地。投入农业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很少。投资不足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严重瓶颈。农业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小农经济的状态和水平,生产能力低下。当然,靠着庞大的土地总量和勤勉的人民,中国农业取得的成就不小。但这种农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吗?有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风险的抵御能力吗?是对珍贵的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吗? 

  旱灾虽然没有对中国农业造成深重危害,但至少表明了,目前的中国农业抗风险的能力是不高的,甚至可以说是很低的。维持现有农地制度的主要理由就是要保证粮食安全,但把农业置于如此危险、低效的境地,实在不能说有利于中国的粮食安全。正相反,这种农地制度可说从根本上危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一场偶发的自然灾害,或者不期而至的市场波动,就会让亿万中国人民陷入被动甚至贫困。把这种状况称为安全,实在不能让人信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