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论构建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http://www.CRNTT.com   2008-12-04 00:21:38  


  中评社北京12月4日讯/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胡小平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探析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问题,全文如下: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的粮食需求结构的变化,我国的粮食需求总量将保持刚性增长趋势,未来粮食供给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实现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长抓不懈,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 

  粮食安全有着复杂的内涵,它不仅要求生产出足够的粮食,还要保 
证广大群众随时都能买得起也买得到粮食。因此,粮食安全保障贯穿于生产、储备、流通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即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的生产保障、储备保障、流通保障构成了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 

生产保障 

  粮食生产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它由耕地、农田基础设施、生产技术、生产者素质、农业技术装备(农机具)水平等要素构成,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人均耕地资源少是我国基本国情。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紧张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另一方面,为保证农产品的供给,又必须保留必需的农业用地。虽然中央一再强调保护基本农田的重要性,但地方政府在配置土地资源时总是尽可能地向城市产业部门倾斜,挤占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用地,农地保护制度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2001-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0.88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200多万亩。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土地一旦用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复耕是不可能的。对此,需要改革现行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中央政府的土地管理职能,控制地方政府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 

  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我国现有耕地中约2/3是中低产田,改造中低产田能有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缓解耕地资源紧张状况。改造的难点在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农村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本应是投入主体,但因耗资巨大,农民没有投资能力,缺乏投资积极性;如果完全依靠财政投入来完成改造,不仅在理论上说不通(因为政府不是土地经营成果的受益者),而且财政也承担不起。笔者认为较符合实际的办法是根据不同内容分类实施:农田共用的基础设施(如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等)可由财政投资、农民投工来共同解决;土地整治(如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可由财政给予少量补贴、以土地经营者投入为主来解决。随着土地流转的逐步推进,应鼓励形成土地经营者投入为主、财政补贴为辅的中低产田改造投入机制。 

  三是加快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杂交水稻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杂交水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级稻”是我国粮食生产一个最具潜力的增长点。然而,仅靠“良种”无法达到增产的预定目标,还要配套与之相适应的田间管理技术,即“良种”与“良法”要结合起来使用。从现有农业科技推广制度看,推“良种”易,推“良法”难。“良种”是以经营方式推行的,卖种子能赚大钱,推广者有积极性,“良法”是以服务方式推行的,推广者无利可图,因而推不下去。其他粮食品种如玉米、小麦等也存在先进技术推广障碍。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建立起能有效激发科技推广人员积极性的农业科技推广制度是保证粮食增产的关键内容。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