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与其他大国关系的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08-11-27 07:49:59  


 
  改革开放带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使中国能够更加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处理包括外交在内一切事务。新中国成立后,意识形态因素一度在国家对外交往中发挥过很大的影响,个别时期甚至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开放需要淡化意识形态分歧,简单地用意识形态划界来处理对外关系,只会阻挠改革开放的步伐,延缓经济建设的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对外政策上的重大调整,就是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定亲疏,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对外关系。对一切国际事务,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按照是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标准,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在这一政策理念指导下,中国对大国外交的重大调整就是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也不支持它们中的一方去反对另一方。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不打苏联牌,在中、美、苏三方关系中,中国明确提出执行同美苏都不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的政策。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谁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谁搞侵略就反对谁。从执行真正不结盟政策的结果看,中美关系虽一波三折,经历了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1996年台海危机、1999年炸馆事件和2001年撞机事件等一系列冲击,但在三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仍保持不断改善的势头,双方同意全面推进21世纪建设性合作关系;中苏关系在消除三大障碍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在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实现顺利过渡,中国同俄罗斯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每当面对西方的战略压力,中国及俄罗斯国内均有舆论主张中俄结盟或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对抗西方,中国政府都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原则发展双边关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提出“新安全观”、“新秩序观”、“新合作观”,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些观念、主张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所坚持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路线的继承和发展,为中国在新形势下处理大国关系指明了方向。在这些理念指导下,中国与各大国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战略或合作关系。为确保与各大国关系的稳定发展,中国与主要大国之间建立了一系列战略对话机制。例如,中美之间建立起战略对话及战略经济对话两种机制;中俄之间存在元首年度互访、议会领导人年度互访、总理定期会晤以及国家安全磋商机制;中欧之间既有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也有副外长级定期战略对话机制;中日之间亦存在战略对话和经济高层对话机制。通过这些机制,中国与各主要大国定期坦率地对各自关切的现实与长远问题交换意见,阐明各自立场,探寻解决办法。这些战略对话磋商机制,成为联系和稳定中国与各大国双边关系发展的纽带。

  三、改革开放使中国与其他大国的经济相互依存明显加强,夯实了中国同其他大国关系的基础。

  经过30年对外开放,中国同各主要大国的经贸联系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2007年中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的贸易额分别达到3560亿、3021亿、2360亿美元。中俄之间的贸易额相对较小,但增长迅速,俄罗斯已是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俄罗斯第三大贸易伙伴。经济往来的密切,特别是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增加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构成了美等西方国家向中国施加压力的一种限制。1989年北京发生政治风波后,美国率领西方大国对中国实施制裁。但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日本于1989年底率先恢复对华政府援助。西欧国家也觉察到制裁对双方都无好处,遂于1990年下半年开始调整对华政策。美国克林顿政府在保持对华政治压力的同时,决定继续给于中国最惠国待遇。多年来,尽管美国内主张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的声音一直存在,但出于经济等战略利益考虑,主张对华保持接触政策的力量始终占上风,从而使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今年以来,欧盟国家借苏丹达尔富尔、西藏等问题攻讦中国,并扬言要抵制北京奥运会,但考虑到经济利益,各主要国家在最后关头都做出明智决定,使“抵制奥运”图谋最终破产。中日关系在小泉政府时期跌入低谷,出现“政冷经热”不正常局面,但随着日本首相的易人,中日关系出现转圜,双方积极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中俄关系发展平稳,但双方均希望进一步加强在经贸、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使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上新的台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