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观察:抗疫“持久战”如何克服疲劳感? | |
http://www.CRNTT.com 2022-03-30 00:08:15 |
经常有抗疫第一线的工作人员连续几十个小时不眠不休、累到倒地就睡的图片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这些工作人员包括社区工作人员、物业工作人员、医护、志愿者。一旦所属街道有确诊病例,社区和物业工作人员就要负责小区封控、派送物资等;医护则需要在日常工作外,被抽调到有疫情的区县进行大规模核酸采样工作。从过去两年的经验可以看出,疫情很难完全消失,一地管控住之后,另一地可能又有了病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妥善处理疫情防控这一“持久战”带来的疲劳感十分重要。因为“清零”的重点就在于全面、细致,疲劳感可能导致防疫破口,让防疫效果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第一,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做到精准防控,尽量降低封控“覆盖面”。北京大学国发院院长姚洋近日在演讲中提到,自己上网搜索了一次腹泻药,立刻被大数据发现,收到要求做核酸检测的短信。姚洋说,既然大数据能做到这一步,就应该更精准的防控,一旦一地有了确诊病例,是不是可以不要让整个商业活动都完全停顿下来。 第二,允许有实力的城市进行新的防疫探索。比如上海防疫实力雄厚,不仅有顶尖的传染病专家,还有精英流调队伍。近期上海疫情形势较为严重,可以借机进行一些新的防疫探索,如果经验成熟,再向全国推广。 第三,适当提高防疫一线人员的待遇。防疫一线人员工作时间长,短期可以靠意志力、奉献精神坚持,长期则需要形成完善的制度。打持久战的关键在于稳定预期,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防疫人员的补贴标准,将防疫工作规范化。 第四,引导民众合理管理防疫预期。抗疫既然已成为持久战,就要在平时储备适当的物资,妥善安排家人的生活。在需要配合防疫要求进行居家隔离时,可以进行必要的自助、邻里互助,减轻工作人员负担。 在“动态清零”和灵活的防疫政策中间找到平衡点,不仅能解决抗疫疲劳的问题,也会为经济活动带来新的活力。香港的经验告诉我们,“躺平”、“共存”不可取,奥密克戎也绝非“大号流感”。常态化防控与短期战役式防控有本质不同,病毒不断变异,特性也不同,这就要求抗疫工作边做边调整,探索一条适合当下抗疫形势的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