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评智库:两岸融合发展的经济维度

http://www.CRNTT.com   2021-09-26 00:02:37  


 
  总而言之,从经济融合的中观层面看,虽然两岸产业合作是由双方存在资源要素优势互补的发展基础所决定的,且两岸经由产业链或供应链形成了产业与要素资源的融合关系,例如,台资半导体产业在大陆布局有生产基地,两岸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相互依赖态势,如2020年1-11月台湾集成电路对大陆出口额占对大陆总出口比例的41.1%。①但必须要清楚地看到,由于高度外向型的台资企业尤其是龙头性企业在技术上多依赖于美国、日本、欧洲,而大陆也在如半导体产业等关键产业对国外关键技术或器材设备不能自主,因而两岸产业分工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亦即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中观层面是存在不稳定性的。

  三、两岸经济融合发展问题的微观视角

  企业是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行为主体。中小企业长期是台湾地区产业发展的主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要素资源(土地和劳动力)供给有限,使其在空间和劳动力规模上都难以做大。在此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组织分工合作形式,在台湾中小企业就呈现出一种所谓“协力”厂商的组织形式,亦即“配套”厂商体系,这是一种基于传统的“信任”纽带的分工合作生产组织体系,而所谓“信任”则是由血缘、学缘、乡缘或姻缘等关系组成。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种协力厂商分工合作体系不能满足交货价格稳定、时间迅速的需求,这就促使台资企业产能规模较大的电子资讯代工产业产生了“做大”的冲动。

  企业“做大”的路径依赖常见的有“垂直整合”,即按照产业链或供应链的需求,把相关企业收购或兼并,这是一种把外部化成本内部化的做法,从而确保最终产品生产各个环节上的质量和成本的可控性。韩国的现代、三星等巨型企业就是这种垂直整合的典范。但台资企业选择的则是“虚拟整合”,②即通过投资入股相关企业以获取价格和质量稳定的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供给,以确保“领军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在大陆形成了一批诸如富士康、达丰、纬创、仁宝等超大型台资企业。台资企业之所以能够发生企业规模如此巨变,完全得益于积极利用大陆的“劳动力红利”、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及大陆对台资企业优惠扶植政策,使大陆台资在整体经营规模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出现了可与日韩比肩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值得指出的是,随着两岸企业合作的增加,这种虚拟垂直整合也在台资企业与陆资企业之间的合作中有所显现,如大陆著名电子资讯企业“联想”(Lenovo)就与台资企业形成了这种分工合作模式,这是一种相互融合的分工合作模式。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济关系通过长时期、大规模、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已在经济的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初步形成了经济融合的趋势,简言之,即台湾经济各个层面的发展都离不开大陆的要素资源和市场资源,从而形成了台湾社会或民众与大陆千丝万缕的利益关联,这是不以人的主观好恶为转移的大势所趋,也是遏制“台独”变为现实最强有力的物质力量之一,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对此,我们应有理性的认识及自信。

  另一方面,就经济融合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看,中观层面即产业分工合作的基础相对薄弱,主要是因为两岸都在关键产业和关键技术方面不能完全自主,这需要两岸产业界共同努力、加强合作来增强产业和技术的自主性。其中,大陆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市场规模优势、制度效率优势和社会高度共识优势,从政策层面积极、科学地引导两岸产业的深度分工合作。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台湾业界在反对“台独”问题上营造一个有利于两岸产业共享发展的背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