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智库:台湾少数民族权益“结”与“解”

http://www.CRNTT.com   2021-09-06 00:04:44  


 
  注释:

  〔1〕台湾地区“原住民族”在大陆统称为“高山族”,台湾地区一般称作“山胞”或“原住民族”、“原住民”等,本文在行文时采用“少数民族”的表述,在介绍台湾地区相关制度或引述相关文献时,尊于原文表述,采用“原住民族”或“原住民”的表述,并以引号标注之。

  〔2〕参见王泰升:《台湾法律史上的原住民族——作为特殊的人群、地域与法文化》,《台大法学论丛(台湾)》2015年第4期。

  〔3〕许良国:《台湾少数民族研究论丛第Ⅰ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86页。

  〔4〕参见[美 托马斯·伯根索尔、黛娜·谢尔顿、戴维·斯图尔特:《国际人权法精要》,黎作恒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8-10页。

  〔5〕吕普生:《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群体权利保护:理论分歧与反思》,《民族研究》2013年第6期。

  〔6〕王敏:《多元文化主义差异政治思想:内在逻辑、论争与回应》,《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

  〔7〕施正锋:《由多元文化主义、共和主义、到宪政主义的思辨——建构多元族群的民族国家》,《“国家”政策季刊(台湾)》2005年第2期。

  〔8〕吕普生:《多元文化主义对族裔少数群体权利的利的理论建构》,《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9〕参见吕普生:《多元文化主义对族裔少数群体权利的理论建构》,《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10〕乌小花、周辉:《多源流视角下民族政策变迁理论分析框架研究——以台湾地区“原住民族”政策变迁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

  〔11〕参见黄锦堂:《原住民族保障与原住民族自治区法草案之研究》,《法令月刊(台湾)》2012年第11期。

  〔12〕祝捷:《台湾地区客家运动的法制叙述——以“客家基本法”(草案)为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3〕参见张国圣:《“被遗忘的人类”还是“黄昏民族”?——从我国原住民政策的发展看民族平等在现阶段台湾社会之实践》,《通识研究集刊(台湾)》2005年第8期。

  〔14〕参见王进发、童信智:《由原住民狩猎文化看国家与部落间之规范冲突及未来因应》,《台湾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台湾)》2012年第1期。

  〔15〕蔡志伟:《从客体到主体:台湾原住民族法制与权利的发展》,《台大法学论丛(台湾)》2011年第S期。

  〔16〕参见靳菱菱:《族群认同的建构与挑战:台湾原住民族正名运动的反思》,《思与言(台湾)》2010年第2期。

  〔17〕肖宝凤:《近20年来台湾少数民族题材文学中的历史叙事研究》,《台湾研究集刊》2013年第5期。

  〔18〕 靳菱菱:《族群认同的建构与挑战:台湾原住民族正名运动的反思》,《思与言(台湾)》2010年第2期。

  〔19〕周叶中、祝捷:《台湾地区“宪政改革”研究》,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67-168页。

  〔20〕参见靳菱菱:《族群认同的建构与挑战:台湾原住民族正名运动的反思》,《思与言(台湾)》2010年第2期。

  〔21〕参见乌小花、周辉:《多源流视角下民族政策变迁理论分析框架研究——以台湾地区“原住民族”政策变迁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22〕祝捷:《台湾地区客家运动的法制叙述——以“客家基本法”(草案)为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23〕参见李剑:《少数民族人权:权利分类与对应性保护》,《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

  〔24〕李剑:《少数民族人权:权利分类与对应性保护》,《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

  〔25〕参见李剑:《少数民族人权:权利分类与对应性保护》,《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

  〔26〕参见中国台湾网,台湾原住民:年轻人融入城市 认同国民党传统在改变,http://www.taiwan.cn/taiwan/tw_Sciencenews/201605/t20160509_11453009.htm,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12月15日。

  〔27〕施正锋:《民进党执政八年族群政策回顾与展望》,《台湾原住民研究论业(台湾)》2013年第14期。

  〔28〕参见孙炜:《设置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机关的理论论证》,《台湾政治学刊(台湾)》2010年第1期。

  〔29〕参见施正锋:《民进党执政八年族群政策回顾与展望》,《台湾原住民研究论业(台湾)》2013年第14期。

  〔30〕孙炜:《设置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机关的理论论证》,《台湾政治学刊(台湾)》2010年第1期。

  〔31〕张国圣:《“被遗忘的人类”还是“黄昏民族”?——从我国原住民政策的发展看民族平等在现阶段台湾社会之实践》,《通识研究集刊(台湾)》2005年第8期。

  〔32〕廖杨:《政治多元化与港澳台族群的和平跨居——全球化背景下的华南经济圈研究之三》,《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33〕周平:《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问题分析》,《政治学研究》2013年第1期。

  〔34〕参见林国章:《三民主义民族平等政策与台湾的族群融合——当代族群关系理论的解析》,《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盟讯(台湾)》2009年第98期。

  〔35〕参见周平:《论族际政治及族际政治研究》,《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36〕吕普生:《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群体权利保护:理论分歧与反思》,《民族研究》2013年第6期。

  〔37〕参见陆平辉、杜博:《民族关系的制度化调整策略分析:详论少数人权利保障策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38〕See Jay A. Sigl er, Minor ity Right s: A Comp arat ive Anal ysis, Greenowood Pres s, England, 1983, P.5.转引自李忠:《论少数人权利——兼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27条》,《法律科学》1999年第5期。

  〔39〕参见徐显明:《国际人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340-345页。

  〔40〕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47页。

  〔41〕参见雅柏苏咏·博伊哲努:《联合国原住民族权利宣言与台湾原住民族权利保障》,《台湾原住民研究论业(台湾)》2007年第2期。

  〔42〕参见孙炜:《设置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机关的理论论证》,《台湾政治学刊(台湾)》2010年第1期。

  〔43〕参见台湾原住民族资讯资源网,http://www.tipp.org.tw/,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12月15日。

  〔44〕梅傲:《“人本”语境下少数民族的人权保护》,《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45〕施联朱:《关于台湾少数民族识别问题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作者简介:游志强,法学博士,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讲师、福建省台湾法律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两岸及港澳法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