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中评智库:社交媒体时代的算法政治 | |
http://www.CRNTT.com 2021-01-28 00:07:21 |
社交媒体在改变传统选举政治版图的同时,也改变了不少地区的选举文化。在近年来不论是美国大选还是台湾地区选举等政治选举活动中,有些政治团体为选举利益,甚至倾注大量资源在社交媒体上,通过散布谣言、爆料抹黑、制造网络事件等方式大肆攻击对手,同时也使舆论聚焦于低层次的话题。过去政治选举中,选民往往关心的是与自身福祉相关的公共政策等议题,而在目前的一些选举中,选情中的主轴经常被一些娱乐性和争议性话题所淹没,理性的政策讨论和候选人政见反倒不被重视。这种倾向,使一些地区的政治选举活动出现娱乐化和庸俗化的趋势。 五、民意走向中的算法政治 民意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依据。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民意实际上是公共政策的主要合法性来源,几乎所有决策者都会声称自己的政策反映着广大公民的意愿和需求。台湾的民进党和蔡英文政府便长期将“依循民主原则和普遍民意”挂在嘴上,以所谓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作为政治文宣的基础,但往往又只选择对其具有利用价值或被塑造出来的所谓“主流民意”,并将“少数民意”包装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 在社交媒体时代,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在算法政治下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深刻影响一个社会公众的民意走向,且这种影响是长期和持续的。传统上,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包括家庭、学校、同辈团体、大众传媒、社会政治组织以及NGO等其他组织。而随着社交媒体中“过滤泡沫效应”和“同温层效应”等因素随着智能算法推荐的持续强化,会使公众或选民长期处于“信息茧房”中,形成某些政治团体所希望的“主流民意”。自90年代末以来,台湾岛内持续不断的“柔性台独”活动和“去中国化”教育,迭加社交媒体的长期影响,已经使岛内民意出现了重大转变。以台湾地区几个影响力较大的调查资料为例,不论是台湾《联合报》连续十年不间断的“两岸关系年度大调查”,还是政治大学长达28年不间断的“台湾民众台湾人/中国人认同分布趋势和长达26年不间断的“台湾民众统独趋势分布”统计调研数据,都可以看到台湾岛内目前“统”的声量一直在持续降低,而“独”的声量却在不断攀升。 算法政治下,民众的政治态度和所谓“主流民意”实则是可以人为塑造的。在美国大选、英国“脱欧”公投、台湾“太阳花学运”、香港修例风波等重大事件中,一些政治人物为了自身利益,持续通过社交媒体向公众推送特定信息,强化群体政治认同,引导舆论风向和议题设置,已成为政治人物进行选举操作和长期舆论倡导的重要手段。而民意的操弄也容易走向民粹化,导致出现政治“极化”。如2020年新冠疫情后,由于台当局在口罩、人员往来等方面的种种作为和表态,两岸关系开始陷入“敌意螺旋”不断上升状态,相互敌意情绪由官方蔓延至民间,并且“敌意”有不断累积升高的趋势,尤其是民间相互负面情绪和观感上升。目前在大陆社交媒体中也可以看到,在敌意和恶感不断上升后,大陆网民在统一问题上“武统”的声音开始逐渐增多。而这种两岸“民意”的持续对撞,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在社交媒体时代,应更加重视其影响,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使其发挥积极作用,成为积极互动和创造“善意螺旋”的平台和工具。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