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徐博东:与《中国评论》的不解之缘

http://www.CRNTT.com   2018-09-09 00:13:19  


2005年4月23日,北联大台湾研究院揭牌仪式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研究所的研究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经费依然捉襟见肘。于是包括伟峰兄在内的许多大陆台湾研究界老朋友,如辛旗兄、克礼兄、志怀兄等,便都成了“待宰的羔羊”,我时不时地向他们提出“合作”的建议,以缓解我所经费短缺的困难。难怪后来伟峰兄不无“怨言”地说:“博东兄是很善于杀熟的人,他创办研究所后,很多朋友都为他解囊相助,每次我与他见面,他都要伸出手来:‘咱俩合作搞一个研讨活动,掏钱请大家吃饭就由你负责!’那个时候,……(我)到香港创办《中国评论》月刊,因为没有政府拨款,靠一点一滴经营起步,实在艰难。但是,对博东兄的要求,我是尽量满足的。……当然,博东兄的很多思想与意见都在《中国评论》月刊发表,影响很大,真正赚到的是我们。”说实话,当时我并不知道《中国评论》的经费也如此困难,总以为伟峰兄家大业大,“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让他出点血支援一下穷弟兄,应该是“小菜一碟”才对,不料想伟峰兄如此大器,急朋友之所急,在那艰苦奋斗的年代,与俺“相濡以沫”至此!至于他所主持的《中国评论》是不是真的“赚”到了,那就只有天晓得了!

  五年过后的2005年4月,随着陈水扁靠“两颗子弹”竞选连任,民进党在岛内继续执政,“北联大台研所”又改所建院,成立起了“北联大台湾研究院”——由“大排档”变成了“大饭店”(王晓波语)。以后台研院一有重大活动,伟峰兄再忙都会“有邀必至”,挤出时间来参加。他和他的《中国评论》编辑团队,从研究室到研究所再到研究院,始终是我们最铁的“基本盘”!

   四、中国评论的“铁粉” 

  在此期间,伟峰兄的事业也愈搞愈大,从《中国评论》起家,进而先后派生出“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评论新闻网”(中评网)、“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后来又从香港搞到北京、台北,从台北又搞到台中、高雄……,一发不可收拾。而《中国评论》杂志和中评网,也很快成为大陆台湾研究界不可或缺的最重要最快捷的台情资讯资料来源、发表研究成果和涉台宣传的主要阵地。

  回想那些年月,我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上中评网,有时甚至凌晨一、两点还要等着看中评网更新的评论文章和最新台情报道。至于每月最新一期的《中国评论》一出版,也总是认真地阅读每一篇文章,圈圈点点,勾勾划划,宛如蜜蜂采花酿蜜,乐此不疲。二十年来,伟峰兄先后创办的这两个媒体,也是我本人发表研究成果和对外发声的主要平台之一。据粗略统计,仅收入到拙着《台海风云见证录》中历年来我在《中国评论》和中评网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时事评论和对我的采访报道,就有116篇之多。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中国评论》和中评网诞生的那一天起,我就一直陪伴着它们,从中吸取养份,和它们共同战斗、一起成长!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