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周建闽:如何因应美国对华战略新定位

http://www.CRNTT.com   2018-02-28 00:42:23  


 
  “竞争对手”这样的基本定位,自冷战结束以来就一直如此。只不过在变化的国际形势和美国面临不同挑战时期,当时执政的美国总统会根据美国利益,对中国的战略定位加以不同的形容词来修饰,以显示这个基本定位向何方位移。如克林顿政府后期提出中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但遭内部激烈反对,最后加上“致力于”三个字,变成“中美两国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表示“战略伙伴关系”还在建设中,并未回到“合作伙伴”的地位。小布什刚上台,便把中美关系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但很快又提出“中国在一些问题上是对手,在一些问题上是伙伴”。到了911之后,基于反恐战争的需要,特别是中后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各方面都需要中国的支持协助,于是提出中国是“利益攸关方”的主张。这个提法,虽未明确定位,但已近乎“合作伙伴”的意思。奥巴马时期的中美关系向“合作伙伴”位阶大大移动了一步,他不仅一度称中国是“战略伙伴”,更认为应把中国纳入现有的国际体系,共同维护国际秩序;提议美中合作成立所谓“G2”、“G4”集团等主张,都体现了这种政策思维。对于中国提出的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奥巴马政府也作出积极回应。虽然因美国内外各种势力的阻碍,奥巴马政府对华态度始终犹豫不定;但总体而言,此时的中美战略关系,属于虽未明确“合作伙伴”之名,却有其实。

  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不断以台湾牌、贸易、汇率等为筹码,向中国谋取实际利益,但对于整个中美关系的战略定位并未明确。此次发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显示,美国对华战略定位在“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两端上下扰动十多年后,又回到原点,这无疑有着深刻的背景与涵意。

  首先,是美国保守政治势力指责埋怨小布什政府将美国的战略对象搞错,把战略重心放在“反恐战争”上。其结果造成了美国花费高达数万亿美元的巨额军费、数万军人的死伤,极大地损耗了美国的国力。由于战略方向失误,导致中国迅速崛起,俄罗斯也恢复了元气,更别提朝鲜和伊朗等潜在拥核国家逐渐发展壮大,威胁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

  其次,在这些保守势力看来,中国日益强盛,与美国主流社会当初的期待完全不同。他们强烈质疑美国历届政府对华持续多年的遏制加接触政策是否有效?今后是否应该换一套手法以钳制中国?“报告”就是特朗普政府为赢得保守派的支持而作出的回应。

  第三,他们以自己的霸道心态和冷战思维视角研判中国模式和未来发展战略,认为中国发展的“锐实力”是一把“能穿透文化壁垒,改变西方价值观的利刃”(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称十九大报告“讲出了中国未来全球霸权统治的计划”(班农Steve Bannon)。特朗普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是在这种长期累积形成的战略焦虑、战略误判和高度情绪性战略猜疑的迭加下诞生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