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深度专访:吴军捷谈香港中史教育不可缺

http://www.CRNTT.com   2018-01-20 00:04:12  


 
  中评社:香港回归已有20年,但香港市民特别是青少年,他们的国家、民族意识依旧薄弱,您觉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应怎样解决?
 
  吴军捷:我个人认为,有政治原因,有观念原因,也有教育原因。政治方面,我们看到,香港回归已经有20年,特区政府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好。特区政府公务员没有进行脱胎换骨的思想观念改造,其意识形态照旧。我们经常说不忘初心,但谁能回答我,公务员的“初心”是什么?对青少年的教育,离不开社会政治的大势,就像我刚才提到的,如果不支持民间行之有效的办法,社会何来正能量?政府一些高官如果一直明哲保身,不更改旧观念,那中史教育、国民教育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可能只是做表面文章来应付,完全不会有真正接地气的有效方式。
 
  其次,也可以说是观念原因。1949年,香港人口不足100万,到八十年代有500多万人,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从内地来的,大都是不满内地的状况才到了香港。到香港之后,他们唯一,并被政府鼓励的想法就是:赚钱。所以,香港人“以钱为第一”的观念是非常明显的,他们把全部的聪明才智都拿去搞商业了,自然对于历史、国家、民族等方面的重视远远不够。
 
  教育方面,不容忽视的是,香港的历史教育体系不是从中国出发,而是从所谓“世界史观”出发。以前讲历史,不是讲中国历史,而是在讲世界历史中的东亚史时,才会讲到中国。香港人从小接受的教育,绝不是“立足祖国,胸怀世界”。导致现在香港的年轻人不懂香港的前世今生,看不清楚中国发展的方向,政治上是迷茫的。我记得八十年代的时候,香港的大学做过一个关于身份认同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是英国人的占百分之三四十,认为自己是香港人的占百分之五六十,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十。当时我们就觉得这个状况非常不好,我们希望用20年的时间去改变,可惜至今未变。
 
  现在对香港青少年进行中史教育,阻力很大。必须要用非常柔性的,大家容易接受的题材,以最大公约数的形式将历史、国家等内容进行传递,才能真正有效果、起作用。所以,我认为抗日战争教育就有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它本身就是最大公约数,本身就有一个很大的容量,可以用各种很好的活动配合书本教育,使青少年易于接受。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