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智库:“台湾人”概念之演变

http://www.CRNTT.com   2017-07-30 00:10:40  


 
  但1978年的高雄“美丽岛事件”及其后的公开大审判对之后的台湾社会及政治发生了剧烈又深远的影响。《美丽岛》杂志的宗旨为“推动新生代政治运动,让民主永远成为我们的政治制度,是在台湾一千八百万人民对中华民族所能作的最大的贡献,更是我们新生代追寻的方向”。《美丽岛》杂志虽然批判国民党,但他们所指的“台湾人”也是中华民族之一员。《美丽岛》时期的党外人士虽然提“台湾人”的前途由台湾全体人民共同决定,这个主张里边并没有否定统一的可能性,所以他们认为不能算是“台独”。但国民党为了维持“法统”,对台湾民众的民主化要求一律以“台独”加以严厉打击。“美丽岛事件”中作为审判官的都是外省人法官,受审的多是本省籍政治菁英,审判过程通过电视转播给台湾社会带来很大冲击。之后相继发生了一系列谋杀与惨案,如林家血案、江南在美国被暗杀案、陈文成暗杀案等,促使反对运动演变为剧烈的街头抗争,国民党当局的镇压又反过来加剧了矛盾的激化。部分本省人精英经过这一系列惨案后由体制内的改良主张转向主张“独立建国”,并建构“台湾民族主义”与国民党的“中国民族主义”对抗。

  1980年代前半期,反对运动阵营中强调“群众运动”以及“台湾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激进派路线逐渐取得主导权。许多本省籍知识分子出于心中的悲愤,开始探讨“台湾人”是什么?“台湾文学”是什么?“台湾”是什么?与自我身份认同相关的问题在台湾内部引起了广泛的注意。1983年开始党外的一些杂志上出现了“台湾结”与“中国结”的争论,以陈映真、戴国煇为首的中国民族主义者开始受到一些主张台湾“独立”的“台湾民族主义”者们的批判。在激烈的政治运动影响下,一些本省籍的文化界人士开始致力于将本省籍作家所发展的文学“去中国化”。“台湾人”逐渐被建构为历史上一连串外来残暴统治的受害者,以及被中国抛弃的“孤儿”,而台湾文学则被描述为反映“台湾人”这种经验与感受,具有入世精神、抵抗意识与本土化目标的一个传统。这时候党外所提倡的台湾意识已经不是一种对本乡本土的挚情热爱,而是兼具有“台湾民族主义”的政治主张。部分民众对国族的认同在此后由受国民党的制式教育形成的“中国民族主义”转向“台湾民族主义”。

  于是,本来对一般民众而言是很单纯的地理上概念的“台湾人”,也开始被赋予了历史、文化、政治、民族性等各方面的意涵,具有了强烈的政治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