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新旧支柱产业进入更替时期

http://www.CRNTT.com   2015-08-17 07:00:37  


 
  又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进一步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不断催生新业态、新产品。预计“十三五”时期,中国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将会进一步加速,到2020年产值规模将达到12万-15万亿元,其中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行业产值规模约为6万-8万亿元,移动互联网规模约为6万亿元。

  再如节能环保产业。该行业属于典型的政策主导型、法规驱动型产业。“十一五”以来,随着中国对节能环保要求的不断强化,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保持以年均15%-20%的速度增长,2014年产值达到3.7万亿元。从发展趋势看,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对生态治理和节能环保的投入不断加大,对节能减排的要求将进一步强化,因此,未来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在较长时间内仍将保持15%-20%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

  还比如文化产业。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约为4%。今后一个时期,伴随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特别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出版、数字音乐以及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迅猛发展,文化产业将保持较快增长。按年均增速10%-15%估算,到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总收入将达到11万-16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另外,中国旅游、金融、现代物流、教育培训、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也将继续快速增长,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三、加快培育壮大支撑7%的产业发展新动力

  文章提出,尽管近年来中国新的产业增长点快速发展,但总体规模仍然不大,在部分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必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的措施,推进重大改革,制定重大政策,实施重大行动,充分释放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活力、潜力,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更大的支撑,努力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

  一是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攻坚。当前,制约中国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体制机制问题。从服务业看,核心是改革开放不够,例如目前中国金融、健康服务业、教育培训等行业需求巨大,但供给严重不足。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看,主要是管理体制不完善。为此,应着力扩大金融、教育培训、健康服务等领域的改革开放。要围绕新能源、通用航空、互联网信息服务、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快破除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瓶颈。

  二是采取针对性、操作性和突破性更强的经济技术政策支持。在服务业发展方面,应借鉴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经验,建设服务业开发区,给予实质性、突破性的政策支持,鼓励地方大胆先行先试。对于高铁、核电等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已基本成熟的行业,要进一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切实加强出口信贷等政策的支持。对于清洁生产、CPU和操作系统等国际上已基本成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大技术和行业,要坚持以应用促发展,依托大企业,结合国家重大工程的实施,加强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切实加强政府采购等政策的支持。对于海水淡化、中高端医疗器械等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的领域,要重点支持需求方和用户侧,加快建立健全行业标准、技术标准和认证认可体系,在市场准入等方面创造宽松的环境,在财税、价格、重大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构建和完善经济政策支持体系。

  三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行动计划。要深入实施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和行动计划。同时,建议加快论证、启动实施“健康中国”、“百万辆电动汽车”、“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和行动计划。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