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之窗

http://www.CRNTT.com   2014-08-23 12:08:50  


对于人民币而言,“去美元化”的过程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
  中评社北京8月23日讯/随着美欧对俄金融制裁力度加大,以及美俄对峙升级,俄罗斯宣布将致力于在全球范围以卢布来出售自己的石油和天然气而放弃美元。全球“去美元化”进程正在加速。

  上海证券报发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文章认为,俄罗斯的“去美元化”,不仅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更有经济和金融上的反制意图。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数据,俄罗斯前五大商品出口市场中没有美国,对美出口占比还不到3%。但俄罗斯出口商品中燃料、农产品以及矿产品占到四分之三,通常这些仍以美元计价。所以,虽然美俄经贸联系并不紧密,但俄罗斯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制于“石油美元”,因此,逐步“去美元化”,是俄罗斯近几年的重要战略举措。

  文章分析,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很多时候被称为“美元世纪”,因为当今全球市场体系的许多规则和制度的制定都与作为一种世界货币的美元及其霸权体系密切相关。在全球化浪潮中,分工将世界主要经济体分裂成三类: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资本和消费型国家,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生产型国家,以中东、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资源型国家,也有人将这三类国家形象地比喻成“知识生产的头脑国家、物质生产的躯干国家、资源供应的手脚国家”。这三类国家刚好构成了全球经济失衡的三极,后两类国家靠输出廉价商品、劳务和资源,创造了大量的“商品美元”和“石油美元”,形成了“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的三角关系,将全球供需和分工体系维系在美元体系上。全球化的“盈余”分配结果因此变得更为悬殊。

  从“商品美元”和“石油美元”回流来看,大多数商品出口国和资源出口国剩余的美元需要寻找投资渠道,又因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资本市场,“商品美元”和“石油美元”遂又以回流方式变成了美国的银行存款以及股票、国债等证券资产,填补了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支撑着美国的经济。就这样,美国以其特殊的经济金融地位,维持着“商品美元”和“石油美元”环流,并长期呈现消费膨胀、外贸逆差与大量吸收外资并存的局面,美国经济亦得以在这种特殊的格局中增长。仅以“石油美元”为例,当前,全球每年原油和相关产品的贸易量约为3.4万亿美元,加上石油货币体系的流动性,总价值超过6.8万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45%。石油货币循环机制至今仍被视作维系全球货币体系完整统一的重要一环,使美国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相反,那些新兴市场国家大都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体系比较脆弱,在对外贸易中长期依赖储备货币计价、结算、借贷和投资,货币错配带来的汇率和资产风险不可避免。不仅如此,在这种架构下,风险还将越来越多地由新兴市场国家承担。由于新兴市场货币大都盯住美元,货币政策自主性被严重削弱。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不但进一步加剧资本流动风险和本币汇率的波动性,更使各国在“美元陷阱”中越陷越深。

  2008年以来,作为美国“后花园”的拉美国家开始减少美元在贸易及各国资金存贷和市场融资中的比例,显示了“去美元化”的倾向。近两年,新兴经济体之间展开了日益频繁深入的货币互换,中国最为活跃。2008年底至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2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规模约2.6万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今年,中国又与阿根廷续签,与瑞士新签了货币互换协议。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也导致全球市场寻找替代美元的新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特别提款权规模增长了近十倍。中国、俄罗斯等5大发展中国家牵头成立的金砖国家银行直接对抗美元霸权,凡此种种,都显示出“去美元化”进程,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在加速展开。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