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渐进式改革路径下市场出清是一个缓慢过程

http://www.CRNTT.com   2014-01-15 09:40:06  


  中评社北京1月15日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来计算经济周期,中国已经经历了整整两个周期:第一轮是1978年到1992年,第二轮是1992年到现在。

  每日经济新闻发表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中国银河证券宏观研究员刘娟秀文章表示,这两个经济周期中的经济活动所呈现的规律性也高度吻合。1978年和1992年启动改革后,经济都经历了一个出清的过程,特别是1992年开始启动的改革进程,至1994年经济出现了快速出清,利率快速回落,随之而来经济增速出现回落。

  在市场出清之后,第一轮经济改革周期是1982年开始出现经济复苏;第二轮经济改革周期是1999年开始出现经济复苏。经济复苏之后,第一轮经济改革周期是在1984年开始出现改革红利的释放,经济步入高增长的繁荣期;第二轮经济改革周期在2003年之后经济步入快速增长阶段,享受改革红利释放所带来的繁荣。

  随着改革红利的释放,慢慢将步入红利的衰竭,由于在繁荣期习惯于高增长,随着经济慢慢步入衰退期,决策层很难去适应或者接受这一过程,有时可能动用在繁荣期积累的财政盈余去进行财政扩张和货币扩张,结果产生虚假繁荣。

  就这两个经济周期而言,第一轮改革经济周期在1991年和1992年就出现这一虚假繁荣的景象,尽管经济出现快速回升,但物价却一度在两位数以上。第二轮改革经济周期在2008年和2010年之后,也步入了一个虚假繁荣阶段,其产生的结果就是金融资源出现了错配。

  现在的经济周期又步入了与1993年相类似的阶段,吹响了进行改革的“集结号”。

  渐进式改革的优势与劣势

  文章称,对于中国需要改革这一议题,全国上下已经形成共识,只是不同的群体,对该如何改革有不同的诉求,甚至有些有天壤之别。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如何改革的方向性问题已经盖棺论定,就是通过市场化来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约束。

  方向的确定并不意味着改革就会一蹴而就,其实,就改革而言,最难不是方向的确定,而是改革措施逐步落实所面临的阻力。历史上,正是因为排除这种改革阻力的艰巨性,使很多政治家最后都放弃了选择改革,特别是放弃选择激进式的改革。

  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历史,当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选择进行激进式改革的案例不多,在辛亥革命之前更多的都是演变到一定的时候没有进行有效的制度改进而导致农民起义或者外族的入侵,实现了改朝换代。但这种改朝换代并没有实现制度上的重大突破,让老百姓享受到改朝换代带来的生存权的改进,而只是换了一个家族进行统治。而选择激进式进行改革最后成功的案例只有“废井田,开阡陌”、建立军功爵位制和统一度量衡的商鞅变法,以及实行“一条鞭法”和“考成法”的张居正。失败的案例不在少数,王莽的托古改制、王安石变法到后来的戊戌变法,最后都以惨烈的失败而告终。

  海外成功的激进式改革案例也不多,离我们最近的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改革是成功了,但仔细分析明治维新的历史,我们发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成功其实是革命成功后的改革,并非在原有的体制下进行的改革。在旧制度阻碍日本发展的当初,改革派首先提出的是“尊王攘夷”,寄希望于当时的德川幕府能有效地进行改革,但最后遭遇幕府镇压,最终迫使改革派起兵长州藩,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才开启了明治天皇的维新改革。因此,明治维新的改革更应该看做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的产物。

  相反走“渐进式”改革之路的成功案例就较多,日本、韩国上世纪70、80年代之后的改革,采用“渐进式”最后都取得了成功。采用“渐进式”改革最大的优势就是避免矛盾的集中显现,同时又可以在缓步推进的过程中反覆完善。但其劣势就是改革不彻底,会留下后遗症,这些后遗症假若在未来的发展中没有有效的改革跟进,可能会使矛盾再次集中。这在美国的宪政史上曾经出现过。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