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赵灵敏:中国的强势外交及其局限

http://www.CRNTT.com   2013-12-21 09:54:10  


 
面对西方舆论指责  

  对于中国外交的这一变化,西方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表示疑虑和反对,指责中国“好斗”“粗鲁傲慢”等声音近年来一直不绝于耳。英国《金融时报》就认为,中国正在和美国争夺西太平洋的霸权,并提醒中国要以史为鉴,避免重蹈“德皇的误判导致德国的邻国团结起来对抗它的崛起”这样的历史错误。

  作为新兴大国,中国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外部世界的不适应与疑虑实属正常,中国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而不能不加甄别地斥之为“反华图谋”。另一方面,伴随着实力的增强,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必然水涨船高,外交也必然越来越强有力,这是不以外界的意志为转移的;加之中国的利益已经遍布全世界,发生在其他国家的事情,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国的利益,这意味着中国或迟或早要发展出维护自己利益的手段。外部世界要逐步适应和接受这一现实,直面中国崛起带来的国际格局的改变。

  而且,中国实行比以往更为强势的外交,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此走上了侵略扩张的路线。事实上,中国的强势更多体现为遇到挑衅和威胁时,采取强有力的反制措施和不妥协的态度,是防御性的,而不是进攻性地主动挑事。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看,大多是一些必要措施。如果外界对此无法接受的话,那应该改变的他们,而不是中国。应该说,中国过往为了给国内的经济建设赢得时间和空间,在一些关乎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做了很多让步。在这一点上,中国国内无论左派右派都是不满意的,有人因此给外交部寄了钙片,指责外交太软弱,这一点在日前已经被外交部证实。但这种弱势外交不应该被认为是必然的和一成不变的。 

  但是,中国仍然应该避免外交上的强势给国家利益带来的损害,无论是弱势还是强势,本质上都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也和是否爱国无关。考虑到中国过往遭受列强欺压的历史,中国应该消除复仇心态,避免为了强势而强势,而应更多考虑如何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和成本确保和平崛起,如何才能使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延续更长?况且,中国的强势外交还面临一系列的掣肘因素:

  首先是中国的实力远没有到可以随心所欲的地步。美国制度中的纠错机制仍然存在,体制的稳定性依然很强,社会仍充满活力,远没有我们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已经日薄西山,走向衰败。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并不意味着中日经济实力对比的全面转变,在人均GDP等诸多领域,中国依然大大落后于日本。而中国面临社会转型的巨大挑战,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需要将主要精力用于处理内部事务。这也就是为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在提及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部分,会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等表述连接在一起。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