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朱熔基热”:深入改革的殷殷期望

http://www.CRNTT.com   2011-09-19 08:51:44  


 
  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刀阔斧的市场化改革被认为是社会矛盾不断增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始作俑者。具体到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等等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则通常被解读为一些具体政策所致。例如,最先备受诟病的是90年代中期启动的国企改制。数千万当年的4050后工人在下岗的同时,也丧失了体制的庇护。除了少部分人在市场中淘金成功,大部分人都被积压在社会底层。此外,2000年以后房价疯涨的背后则被普遍认为是1994年分税制在作怪,主流的社会舆论认为正是分税制改革最终导致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从而推高了房价。而医疗的产业化导致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教育产业化导致的上学难、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以及大学扩招产生的就业难问题,农村与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其出现原因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被归咎于90年代各个领域的经济改革。 

  2002年3月15日,准备卸任总理的朱熔基在面对800多名中外记者时曾铿锵有力地表示:“我们问心无愧”。八年后,当越来越多的社会积弊被人们与自己在任时的经济改革政策相联系的时候,有着清廉自爱、嫉恶如仇口碑的他势必要作出回应。例如,在《实录》中就刊有“卖地收入首先要用于安置拆迁户”、“很多民间疾苦令人发指,看了以后血压都会升高”这样的章节或语句。对于这位年入耄耋的前任总理来说,这种回应不仅仅是对历史和人民负责,同时也是在维护自己的清誉。而对于中国的改革进程而言,这种彼此的互动恰恰可以形成对过往改革路径的最好反思。

  朱熔基推出《实录》一书可以被解读的意义恐难以尽数。对于这位已卸任八年之久的“铁腕总理”而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时代负责乃至对自己负责,都是推出该书的必要之举;对于研究者而言,《实录》的出版可以被看作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史料,对于解读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转型颇有裨益;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人们可以更近距离地看清这位坦荡直率的前任总理在治国时的影像。 

  不过,正如一位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再掀‘朱熔基热’。这说明现今的中国民众期望改革、期望敢于改革、敢于打破利益集团的领导人物出现。”近年来,有关中国改革已死或者改革本身被利益集团绑架的论调并不鲜见。当“富二代”、“官二代”成为一种符号盛行于世的时候,同时意味着民众已经形成了对当下社会利益分配板结化、利益集团僵化的普遍认知。一定程度上,人们开始相信,导致目前这一局面的原因可能并非过去的改革本身,而在于在改革的进程中并未能按照原先设定的方向行进。换言之,渐成气候的权贵利益集团偷换了改革的“承诺”,并蚕食着改革的成果,甚至丑化了过去的改革。 

  晚近以来,“改革”一直作为正面话语呈现在舆论之中。当越来越多的人认定改革本身遭到扭曲,改革进程被某些特殊的利益集团绑架的时候,人们越发增强了对破除利益集团控制的呼声。而破除的手段恰恰在于改革本身,破除的前提则在于为改革正本清源。

  《实录》一书的热销热议,从表象上看是唤起了人们对于前任领导者的敬仰。但事实上很可能是另一种情形,即当人们怀念过去的一段时光或者一个人,恐并非真的愿意回到过去,而更多地在于对现状的不满与对未来的失望。在中国,人们往往会以这样的方式介入对中国改革本身的思考与讨论,也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对这一时代的主旨———重启改革的殷殷期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