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香港能为国家担任国际金融中心角色吗

http://www.CRNTT.com   2009-09-02 08:24:27  


香港有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胸怀、责任、能力吗
  中评社香港9月2日讯/香港资深评论员宋小庄今天在《文汇报》发表文章“从任志刚临别赠言说起”。作者表示:“从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存在和发展来看,一个国家大概只需要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照任总的说法,两地如完全实现金融“三通”,实际上只要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也就够了。关键在于该金融中心能否保障全国的金融安全。香港回归以来的发展证实,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未必能担当这样的角色。”文章内容如下: 

  日前即将离任的金管局总裁任志刚与记者茶叙,谈到如何维持本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问题,又表示愿意为国家出力。这种态度是积极有为的,无疑是应当赞赏的。 

  他认为,在“一国两制”下中国允许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并存,是史无前例的,对香港是重大的挑战,香港和内地要实现金融“三通”(流通、融通及联通),才能发挥两地金融“三互”(互补、互动及互助)的作用,但要让内地领导人认识香港的潜力,不是容易的事。 

         认清本港金融的前路 

  对任总临别赠言,香港媒体普遍给予好评,但笔者有不完全相同的看法。香港是藏龙卧虎之地,人才很多。可惜崭露头角、在其位者大多只是“百里之才”(此语出自《三国志.蜀志》),以百里之才之心度辖万里之国者之心,未必切中。《庄子.秋水篇》云:“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诸君不要误会,这样说并非讽刺任总是“井蛙”或“夏虫”,而是说世界是复杂的,事有所不全,人有所不知。香港要“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这是全国人大1990年4月4日在香港基本法第109条明确了的。而上海要成为金融中心,也是香港基本法制定后不久的事,并非近年才定。1991年初邓小平视察上海时说过:“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6页)早在香港回归前,上海已有这样的定位。 

  从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存在和发展来看,一个国家大概只需要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照任总的说法,两地如完全实现金融“三通”,实际上只要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也就够了。关键在于该金融中心能否保障全国的金融安全。香港回归以来的发展证实,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未必能担当这样的角色。例如近来雷曼事件,香港所涉“迷债”百多亿港元,如两地金融“三通”,牵连金额可能在千亿以上。又如港股直通车,还好未通,万一通了,内地股民恐遭劫难。又如人民币离岸中心,在人民币尚未开放、国家金融力量有待增强的情况下,也应当先从外贸结算和人民币债券入手,以免巨额人民币自由出入对内地经济一时造成流通性不足、一时造成流通性过剩的问题。凡此种种,都证明中国是需要两个金融中心的。对此,香港似乎缺乏认识。 

               两地金融合作 互利为原则 

  中央考虑问题通常从全局想,一再告诫中央各部门、各地方处理涉港事务要顾及香港的利益,保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不做有损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事,中央有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之思。但香港考虑问题却未必如此,对内地有利、香港不利的事,中央不会做;对香港有利、内地不利的事,香港却可能会做。对互利的事,内地很想做,但香港却会犹豫,香港有以邻为壑、不计后果之心。例如深圳可以拿出30平方公里的前海地区与香港共同开发,香港却拿不出边境禁区20平方公里与深圳一起发展;又如两地货币利率迄今仍无协调机制;又如金管局总裁迄今仍不是主要官员,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 

  如果香港既能从局部设想,又能从全局出发,香港就能发挥“一国两制”下的优势。目前香港寄望于有此等人物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