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食物主权” 日益强烈的竞争

http://www.CRNTT.com   2009-04-18 09:35:06  


 
  如果我们说美国是世界的市场,中国是世界的工厂,印度是世界的办公室,沙乌地是世界的加油站,那巴西就是世界的粮仓。巴西已经投入耕作土地面积有1万7千5百万英亩,还可再投入3千5百万英亩,使巴西可耕地面积达到中国的6倍。巴西的农耕经济规模也相当惊人:美国中西部农场的地块,一块地大概1千5百到2千英亩,巴西中西部的一个现代农庄却可以达到2万英亩,他们是用GPS定位自动转向拖拉机在工作! 

  巴西的黄豆更是出口大宗。本书作者调查,巴西在1995年时每年有将近2千万公吨大豆被送往加工厂。巴西大豆之王玛奇有一次充满豪情地对美国大豆业者提出忠告:“停止种植大豆,转种其他农作物,比如说玉米。世界对大豆的需求,就由我们来负责满足!” 

  话虽如此,作者却用很多具体例子,告诉我们巴西的经济是被扭曲的。比如森林砍伐,农作物单一化,以及奴隶制度。就好像当初荷兰发现北海油田,弄得国家经济都往石油产业倾斜,造成经济发展失衡,也就是所谓“荷兰病”。 

  作者更往下分析,跨国企业在这种经济扭曲中扮演什么角色,美国和巴西种植大豆的农人,彼此之间有什么相互被扭曲的成见(这是文化层面),以及巴西的“无地农民运动”为什么会被称为世上最重要的社会运动(社会层面)。就这样,政治经济的分析,带进来了文化与社会面向,让这本书更丰富也更有滋味。 

  此外,因为本书讲的是世界粮食“系统”,所以就要顾到“买的”与“卖的”两端,也要讨论到中间的连结:这些食物怎么到我们手里(或嘴里)?当然得靠一套产销系统。所以作者讨论超级市场的出现,以及超市的商业模式如何影响我们的消费习惯。一下子,看起来好像很远的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就又和我们日常生活连了起来。 

  因为谈到选择粮食的自主权(也就是粮食体系的接收端),作者特别呼吁要重新取得“食物主权”。他建议几种从个人出发的方法,比如“改变口味”、“吃当季、当地的食物”、“吃得符合农业生态”、“支持地方产业”,最后到改造农村、支持永续粮食建设等等。这些倡议又使本书看起来像某种社会运动的启蒙书。 

  还有一个主题我们可以放在心里,是“权力”的概念。本书英文书名子标题是“市场、权力与潜在的战争”,于是我们要问,在这样的粮食体系之下,“权力”在哪一方?为什么在他那边?如果这是一场潜在的战争,那么在场上较劲的,是哪几造?这几造会不会变化?权力又会不会消长?产销制度的决定权和权力关系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分辨?慢慢读这本书,时时合起书来想想,然后再往下看,对这些问题会有较大收获。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