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智库:台网络化个人主义的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21-09-05 00:04:02  


 
  台湾当局为了稳固权力地位,长期贯行“区别两岸,突出台湾”的排他布局。通过整合党派、社团、提出可以塑造群体同质性偏好的联结理念,如将台湾的“尊严”同“台湾主体意识”相关联,“台湾命运共同体”等利用民众的模糊性身份认知力图将台湾民众吸引至党派的支持群体中。新冠疫情阻断了两岸的民间往来,民进党藉机利用网络媒介深化台湾社会对大陆的分离意识。两岸长期分离,有效沟通缺乏的现状也为“独”派势力的扩大提供了契机。纳粹党徒戈培尔曾称“重复是一种力量,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当民众不明真相时,通过虚假的重复性宣传以得到民众的认可,继而“弄假成真”通过控制大众媒介,数十年持续推送大陆“威胁”论,营造“亡国感”,哄抬仇陆气焰。

  现代化产生了结构的变异,结构和功能专门化的子系统出现并且成为一个体系。〔12〕在报纸、电视、广播和杂志在内的大众传媒影响下,部分受众形成寻求政治暗示或避免认知失调的心理倾向。〔13〕多数的新闻节目和政治类节目为了寻求最大化的利益,大都有意突出特定党派性来迎合他们的目标受众,致使以统“独”议题为核心的政治两极分化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民众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因政治分歧所造成的身份认同危机中,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在2020年7月3日公布的三份民调调查结果显示在两岸关系方面“维持现状”仍占据主流,但是有下降趋势,且“偏向台湾独立”有27.7%的支持度,是该研究中心近30年的最高数字。〔14〕

  (二)舆论政治化加深台湾青年与大陆交流的“焦虑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要多关注两岸青年交往,保证多平台多交流,实现人心相通。

  “独派”政党时刻营造的“恐中”氛围刺激台湾青年的政治情绪。政治世代理论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念的形成期和塑造期,一旦形成,到中老年都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民进党组成中含有“台独”成分,其政策以及相关的政治衍生品或多或少带有“台独”色彩,加之渲染统“独”议题取得的吸票成绩,台湾的政党政治发展很难摒弃统“独”议题的影响。现今省籍矛盾、阶级矛盾相对弱化,营造台湾处于日渐强大的大陆旁侧的“亡国感”,两岸关系的报道中,时常出现“中国打压台湾国际空间”“中国2000多颗飞弹对准台湾”“中国要吞并台湾”;涉及两岸经贸往来是“由经入政、统战台湾”“钱进大陆、债留台湾”“人才外流、掏空台湾”等等论调。青年在这样的台湾社会中生活,其“国家认同”、政治认同都会在这种持续的恶质舆论环境下受到深刻影响。

  两岸青年交往的社会焦虑感走高。社会焦虑感强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建立人际关系,并对其进行管理。因网络具有匿名性、物理空间存在距离以及异步性,为现实焦虑感较高的群体提供了交往和发声的可能性。〔15〕由于台湾网络化个人主义的盛行,现实中所回避的严肃话题会通过网络媒体平台表达个人观点,多元观点的激烈碰撞会产生更多焦虑感,愤怒、焦躁、不被理解的“非理性”情绪被刺激产生。回看两岸在网络上的争锋,政治问题引发的两岸网友骂战现象频发,小至个人,大至国家,都在哄抬两岸青年的政治负情绪。名人的政治态度备受关注,其粉丝团体在网络上的狂热支持在面对国家统一问题上也自动划分成两层。如台湾艺人周子瑜、欧阳娜娜等未经证实下被爆出有“台独”倾向引发两岸网友的激烈骂战,公开道歉后网络上的对抗热度依旧不减。有人感慨“网络力量的可怕,毁了前途”。舆论政治化加深了两岸民众对各自政治文化的认知,拉宽了两岸青年交流的距离,环球时报报道称“不要给台湾艺人乱扣帽子”,希望珍惜两岸情感。然而现实是新冠疫情下台当局的“以疫谋独”,ECFA的停止,两岸交流的断层,网战频频,大陆“武统”声高,台湾“亡国感”之忧虑更甚,形成恶性循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