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谋局2020:中国的区域经济新体系

http://www.CRNTT.com   2015-12-21 07:52:31  


构建中国完善的区域经济体系,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协同发展,就是一项政府应当承担的必要责任。
  中评社北京12月21日电/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无疑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市场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条件下,区域结构调整比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当前,构建中国完整的区域经济新体系时机已经成熟,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协调发展顶层设计的“三四三”总体战略思路已经形成。对于如何构建完整的区域经济新体系,具体可将区域经济新体系纳入“十三五”规划中,并依托新体系制定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和协同发展专项规划;加快“四纵四横”总体框架体系建设步伐,完善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主框架等措施;以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为依托,识别问题地区,构建中国新的区域经济政策体系。

  人民论坛发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刘勇文章表示,完整的区域经济新体系是制定区域协调协同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前提和依据。以前中国区域经济体系并不完善,主要是缺乏区域发展速度与均衡协调目标、区域战略对策体系和区域调控政策措施的顶层设计(没有国家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体系);缺乏完整合理的区域点线面结构体系安排(包括点线结构的空间总体框架和面状结构的分层分区体系)。由此带来区域发展战略分割化独立化、区域政策逆向化碎片化和区域竞争无序化过度化等问题,使中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协同性的状态始终难以形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一、构建中国完整的区域经济新体系时机已经成熟

  文章称,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处于世界第二位,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新常态”下,中国进入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质量效益与公平均衡成为发展的新目标,改革开放和创新成为发展的新动力,转变发展方式、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提升进步成为发展的基本途径。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无疑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市场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条件下,区域结构调整比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因此,区域经济所具有的公共性和市场失灵之处,是政府合理干预经济比较好的切入点。比如,构建中国完善的区域经济体系,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协同发展,就是一项政府应当承担的必要责任。

  构建完整的区域经济新体系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从总体上看,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导下,中国区域经济改变了地区相对差距扩大的趋势,已经开始了区域经济协调和协同发展的初步进程,这一趋势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倒U形”理论,当经济发展水平也就是人均GDP达5000美元(2010年价)时,在适当的区域政策的干预下,地区相对差距将出现缩小的态势,也就是达到地区相对差距变化“倒U”的顶点,或称为地区相对差距开始缩小的“转折点”。2014年中国人均GDP达46531元,已经超过7000美元,中国区域经济已进入地区相对差距逐步缩小的新的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协调和协同发展转折性的新阶段,对构建中国完整的区域经济新体系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首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适应“新常态”要求的需要。全面小康不能有掉队的区域,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可以确保区域协调协同政策的全覆盖,让不同区域都获得发展的机会,都能享受发展的成果,而且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有底线的、共同的平均水平;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在很大程度上靠中国巨大的国土空间和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其巨大韧性和回旋余地为中国经济长期的中高速增长提供了基础条件,为不断发现和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提供了依据。其次,是区域经济进一步合理分工和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要求。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之一就是区域分工的不断深化,区域体系越完整,区域分工的可能性就越大,以前的区域体系层次不多,难以适应不断深化的区域分工的要求;区域市场一体化在于为各产业和各企业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为其规模扩张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为区域市场一体化提供了空间导向性的服务。第三,是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与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大家知道,地区差距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也就是说不同的区域划分会得出不同的地区差距的结果,目前中国地区相对差距开始缩小,地区绝对差距还在扩大,只有构建合理完善的区域经济体系,才能正确反映和指导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不同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不一样,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也不一样,实现区域经济与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按照不同区域体系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协调发展顶层设计的“三四三”总体战略思路已经形成。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和协同发展问题,先后提出了许多新认识、新观点和新举措,概括起来就是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协调发展顶层设计的“三四三”总体战略部署。其中,第一个“三”是指大家已经熟知的“一二三号”重点区域工程:一号工程是指京津冀协同发展,其主要目的是解决看似意外实则必然的遍及华北(包括华东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严重的大气雾霾污染,以及越来越严重的大城市病;二号工程是长江流域经济带,其主要目的是探索东西部协调发展路径和新的城乡区域增长点;三号工程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目的是建立全球一体化开放体系,重振中华民族昔日辉煌。在此基础上,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构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棋局”,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总结为拓展中国区域发展的“新空间”,即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四大板块”指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其作用是显示和调控区域差距;“三个支撑带”指长三角支撑长江经济带,环渤海支撑东北、华北和西北经济带,以及泛“珠三角”支撑西南和中南经济带,其作用是促进区域合作和互助。

  以上“一二三号工程”、“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共同构成了中国区域发展顶层设计的“三四三”战略部署。为了落实这个总体战略部署,就需要尽快建立中国完整的区域经济新体系。

  二、构建中国区域经济新体系的初步构想:“四纵四横”总体框架

  文章分析,中国区域协调和协同发展顶层设计的“三四三”战略是个大方向,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才能形成中国完整的区域经济新体系。根据“三四三”战略思路,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国家提出由“四纵四横”的空间结构总体框架和“二实三虚”的空间分区分层系统组成的完整的区域经济新体系。

  “四纵四横”的空间结构总体框架。空间结构总体框架是指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将构建以城乡居民点为中心,以交通网络线路为连接的“四纵四横”空间结构总体框架体系,这反映了经济布局的点线结构特点和中国区域发展的“四沿”战略部署的具体要求。

  首先,“四纵”包括沿海纵线、京哈—京九线、二(连浩特)三(亚或沙)线和西部沿边线。沿海纵线走向:该走向包括大连、威海、青岛、连云港、上海、福州、汕头、广州、北海等地区。这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这条纵向轴线将中国沿海三大核心经济区连接了起来,未来将发挥更大的区域带头和支撑作用。目前该轴线建设的难点是大连到威海的跨渤海湾海底隧道或超长跨海大桥的规划与建设。与沿海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哈(尔滨)—大(连)线、沪昆线、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银川线以及广州沿西江到梧州—南宁—昆明线等。

  京哈—京九线走向(包括京广线):这是中国近海最重要的基本成熟的沿线开发轴线,连接了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四大综合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仅次于长江流域的沿线地区。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进一步提升这条线上动车的运行速度,进一步提升中国南北地区间经济沟通效率。与京哈—京九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绥(芬河)—满(洲里)线、哈(尔滨)—同(江)线等。

  二(连浩特)三(亚或沙)线走向:二连浩特—包(头)西(安)线—西安重庆线—重庆贵阳南宁线—南宁湛江海口线—海口三(亚或沙)线。该纵向轴线将内蒙西部、陕甘宁地区、成渝地区、南贵昆地区和海南及南海诸岛连接了起来,是中国内陆地区沟通南北的又一条重要的联络通道,具有内地南北沟通、陆地向北和海洋向东南开放,以及中国南海海洋领域保护等功能。目前,主要面临的任务是进一步强化通道功能,做好湛江海峡工程前期规划工作和三亚通往南海诸岛的交通工程的设计规划工作。与二(连浩特)三(亚或沙)线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二(连浩特)—满(洲里)草原铁路线、渝怀(化)—怀化—广州线以及环海南岛交通线等。

  西部沿边线走向:阿尔泰—伊犁—喀什—阿里—拉萨线。该纵向轴线连接了中国西部陆地沿边境线的主要口岸和城市,是一条尚处于规划中的具有国防和对外开放多种功能的重要交通通道。目前主要任务是尽快将其纳入有关规划,并积极筹备实施。与西部沿边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阿尔泰—乌鲁木齐线、喀什—红其拉甫—瓜达尔港(中巴走廊)线以及拉萨—亚东线等。

  其次,四横包括大连—北方捷道、陇海—喀什线、沿长江线和台湾—大陆线。大连—北方捷道线走向:沿线包括大连、京津、包头、临河、哈密、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口岸(霍尔果斯)等地区。这是一条重要的环渤海地区向西北地区辐射的支撑带,该横向轴线直接穿过内蒙西部的戈壁沙漠,进入新疆,大大缩短了进疆线路长度。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从内蒙临河到新疆哈密的铁路高速公路交通线路的建设,以及大连到唐山的跨海交通工程的规划与建设。与大连—北方捷道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乌鲁木齐—阿尔泰线、乌鲁木齐—喀什线、乌鲁木齐—格尔木线、北京—满洲里草原交通线等。

  陇海—喀什线走向:陇海线—兰(州)西(宁)线—西(宁)格(尔木)线—格(尔木)喀(什)线。这条纵向轴线首次将兰州到西宁、西宁进一步通往格尔木、格尔木通往南疆直到喀什上升为国家级主交通轴线,适应了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的要求,满足了基本纬度的走向,突出了喀什的地位。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提升兰州到喀什线路的等级和多种交通通道的规划。与陇海—喀什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兰新线、包头—银川—兰州线、(西宁—)格尔木—拉萨线等。

  沿长江线走向:沪汉蓉—成都拉萨线。这是中国最具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仅次于沿海地区,是中国东中西地带协调和协同发展的重要横向轴线。目前主要面临的任务是加强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工程的建设,积极打造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工程体系。与沿长江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成昆线、武汉—襄阳—西安线、汉襄—襄渝线以及武汉—南昌—福州线等。

  台湾—大陆线走向:台北福州线—福州赣州郴州线—桂林河池昆明瑞丽线。这是一条全新的沟通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并大体沿同一纬度延伸的通道线路,比较好地将海峡两岸交通体系连接在一起。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将这条线路与多种通道连接起来,特别是要做好连接台湾海峡通道工程的前期规划工作。与台湾—大陆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昆明—老河口线、台北—台南线以及环台湾岛交通线等。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四纵四横”只是中国空间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各类具体经济要素都可以在这个基本框架下进一步增补或简化,构成各自具体的、细化的总体框架。如高铁线路可为“四纵四横”、国道可以是“八纵八横”、城市群网络可以是“三纵二横”,等等。另外,文中已经指出“四纵四横”主框架之间还存在许多支线或连接线。

  “二实三虚”的空间分层分区系统。空间分区分层系统是指未来中国经济布局区划系统将由五个层次组成,包括具有政府管理机构的实体区域(如省区和县域)和只设协调机构的虚拟区域(包括宏观经济区、综合经济区和特色经济区等),构成“二实三虚”的五个空间分区分层系统,这反映了经济布局的面状结构以及不同层次区域解决不同区域问题的客观要求。

  第一层次,是宏观经济区域。这是虚设区域,有三大地带、四大板块的划分。这里提出一个新三大地带(和“7+1”综合经济区)划分的方案:新东部包括东北三省、京津冀鲁、长三角(沪苏浙)、东南沿海(粤闽琼)等4个综合经济区,含13省区;大中部包括黄河中游(陕甘宁晋豫)、长江中游(川渝湘鄂赣皖)、珠江中上游(云贵桂)等3个综合经济区,含14省区;远西部包括内蒙、新疆、青藏等3大经济区,含4省区,这些省区经济规模太小,可将其视为1个综合经济区(见图2)。划分宏观经济区域的任务是,揭示宏观区域经济格局(水平、速度与总量)的状态及变化趋势,构建全国城乡一体化体系,确保区域发展差距能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可构建全国城乡一体化体系。构建“2000座城市+2万个建制镇+40万建制村+150万家庭农庄”的城镇乡村规模体系;形成21个城市群组成的“两横三纵”的空间格局。

  第二层次是综合经济区,这也是虚设区域。方案也很多,这里提出的“7+1”方案主要目的是统一规划和建设大型跨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如区际高速公路、铁路以及航运等交通线路与枢纽工程、区际通信工程、大型水利工程等,以便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必要的硬件条件。依托这些跨地区大型基础设施构建若干城市群绵延带。

  第三层次是省区经济,是实体区域经济。省区是中国区域经济的主要管理者和区域政策的执行者,为了减少行政层级,更好地发挥组织区域活动的作用,需要扩大省级行政区数目,并与未来城镇群有机结合。

  第四层次是特色经济区。由虚化后的地级行政区(地级实体城市与其管辖的县级行政区)转化而来,相当于城市圈地区(本质上是城市与其直接腹地组成的区域,其中原地级市所在的县今后可称为“都市型县域”),应该属于虚设区域。其任务在于在较细的产业分类层次、甚至产品层次上,建立合理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关系,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和城市(或都市)圈。

  第五层次是基本经济区。县域经济区,是实体经济区,是区域政策作用的对象。任务在于建立生产与生活一体化的基本区域经济空间,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目的,并可构建由主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组成的城乡内部空间结构体系。
 


【 第1页 第2页 】